調整產品廈工挖掘機勢蓄“彎道超越”
重復性建設過多、缺乏核心技術、缺乏競爭力,這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硬傷”。基于此,在金融危機中出臺的振興規劃,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這幾年一直注意研發和產品升級換代的機電集團旗下的廈工挖掘機正蓄勢“彎道超越”。
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狠狠地撞了裝備制造業的“腰”。但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的出臺,又給市場帶來了新的機會和信心。
“在這種形勢之下,我們將借政策、練內功,爭取‘彎道超越’。” 廈門機電集團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這位負責人說的“政策”,指的是振興規劃中關于裝備制造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鼓勵企業技術改造等措施。“這幾項內容其實為企業‘練內功’起到了鼓舞的作用,企業將借政策東風,提升核心技術,特別是在挖掘機市場上下工夫。”
技術創新治療“硬傷”
作為廈門裝備制造業里的龍頭、全國知名的裝備制造企業,機電集團及其旗下的廈工也正經歷新形勢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說到“挑戰”,機電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我國裝備制造業里,有著一處不得不說的‘硬傷’。”
我國的裝備技術水平不高、重復性建設過多、產能分散在各個地方,過剩情況非常嚴重。與此同時,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比較弱,缺乏核心技術。特別是在一些基礎部件和關鍵零部件,如發動機、液壓件等方面,民族品牌的技術水平差距明顯,“像高端液壓件和泵、閥等幾乎全部靠從國外進口,不僅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造成了制造成本的偏高”。
“一臺國產的挖掘機,單臺價值約為60萬元至70萬元人民幣,但國外的挖掘機,每臺的售價都在百萬元以上。民族品牌在高端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弱,成為了產業發展的瓶頸。”廈工有關負責人說,而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對自主研發技術的推動以及增加對民族品牌的采購計劃等措施,將對未來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產生重大影響。廈工這幾年研發投入不斷增加,促進產品升級換代,近兩年已開發出10多款新品。之后還將借政策東風,提升核心技術,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
調整產品“彎道越越”
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將會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這意味著裝備制造業將會有更多更好的“出手”時機。同時,這一信息也成為企業努力的“風向標”———由于基礎建設的實施,對于包括挖掘機在內的大型工程機械的需求也將不斷上升。
“行業將會出現新的洗牌。”機電集團相關負責人說,同時也意味著“彎道超越”的可能。
在國內外需求急劇萎縮的嚴峻形勢下,一些實力不夠強的企業不可避免地將面臨淘汰,今后將迎來爭搶市場的新格局。在這種背景之下,企業有了投資并購和做大做強的機會。
“以往廈工做得比較多的是裝載機,但上述基礎設施建設對大型機械以及挖掘機的采購量將會增大。我們也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去爭取市場。”相關負責人表示,再加上國家鼓勵使用國產機械,這讓自主研發的產品將有更多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
據了解,現在廈工6噸、8噸以上的大型裝載機和大型挖掘機都已經實現了批量生產,在產品結構中的比重也不斷增加。近段時間,廈工已有大批量的裝載機和挖掘機產品投入到福建省交通系統的道路搶修裝備之中去。隨著4萬億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落實,各省將有更多的公共支出項目,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市場機會。今后,廈工也將加大這一領域產品的生產。
“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企業最重要的是扎扎實實做好自己應做的事,在‘寒冬’里練內功、調結構、搶市場、抓機遇,爭取在‘彎道’中實現超越。市場需求總量會出現變化,但我們堅持以追求市場份額為目標,穩固并提升市場地位。”機電集團相關負責人的話語中透露著堅定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