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大幅提價七大城市大起底
入春以來,樓市交易活躍、土地成交回升的消息頻現,部分開發商甚至悄然提價……房地產市場是不是真的開始回暖了?3月21-24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兵分七路,對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杭州和重慶等七大城市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實地調研。
北京 樓市新一輪量價博弈
上海 "搶購"再起五成樓盤提價
廣州 樓市量跌價跌中的"上漲"
深圳 成交量恢復暗藏玄機珠三角樓市乍暖還寒
武漢 高價房觀望低價盤抄底
重慶 兩周縮量價穩可期開發商積極推盤
杭州 樓市"價跌量升"釋放剛性需求
回暖不等于大幅提價
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月份30個重點監測的大中城市中,24個城市的成交量同比均大幅上漲,多數城市的月成交量超過2008年的月均成交量,房地產市場回暖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借樓市回暖的機會,北京、深圳、廣州、福州等重點城市的多數樓盤出現了提價苗頭,北京有的樓盤提價幅度高達3000元/平方米以上。
全國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首次置業和改善型置業等“剛性需求”的釋放,而這些需求對房價非常敏感。許多業內人士擔心,在居民收入預期不明朗、房價收入比仍然偏高的現實環境下,部分樓盤提價可能會令成交量反彈難以持續,不利于樓市的長期穩定發展。
房地產市場對價格的變化是比較敏感的,我們看到,區域市場并沒有全部出現量價齊升的勢頭,而且,部分城市商品房成交量回升的代價就是均價下跌。根據渤海證券研究所的統計,3月的第三周,天津、重慶、福州等重點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面積環比明顯增長,但成交均價環比有所下降。
與部分重點城市商品房提價對應的是,成交面積并沒有出現環比節節上升的勢頭。3月的第三周,北京的商品房成交面積雖同比大幅上升49.61%,但環比略有下降,并且已經連續兩周環比下降;深圳的商品房成交均價環比上升9.59%,但成交面積卻下降了10.70%。開發商在提價之前還是要看看市場臉色的。
當然,對于開發商提價的現象,也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2008年是調整年,開發商積壓了大量的存貨需要消化,降價是必然的選擇。存貨壓力減輕之后,適逢樓市的“小陽春”,開發商借機提價也有了底氣。
保利、萬科等開發商實力較強,沒有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在北京開發的樓盤多位于三環、四環附近,地段、戶型、物業服務較好,在定價博弈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地產市場回暖時適當提價并不奇怪。
但是,一些資產負債率高、融資能力差、存貨在總資產中比例較高的開發商,大幅提價則不是明智之舉,如果購房者不認可提價,房子砸在手里的滋味并不好受。如果這些樓盤的地段又不具有特別的優勢,那么提價就更有渾水摸魚之嫌。
許多業內人士指出,只有改善型置業乃至投資型置業活躍起來,接上“首次置業”的班,房地產市場才能夠繼續回暖下去。但是,“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至今沒有可操作的細則出臺,人均居住面積低于平均水平的居民往往買不起“改善型普通自住房”,對購買二套房的貸款限制也沒有完全放開,而且低利率水平不可能長期不變。因此,改善型置業和投資型置業能否撐起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繁榮,仍然有待觀察。(楊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