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國大型鑄鍛件自主化細則即將出臺
長期以來我國重主機、輕配套的發展思路,致使大型鑄鍛件,以及液壓件、密封件等基礎零件一直成為制約我國大型成套設備發展的瓶頸。“這些部件看起來不大,但其經濟效益比較可觀,而且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提及前不久出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董事長吳生富頗為感慨。他對記者表示,“希望規劃能進一步細化、落實,同時盡快建立完善的機制,對大型鑄鍛件的技術水平提升起到實實在在的促進作用。”
4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一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關于提高我國大型鑄鍛件自主化的細則正在研究中,不久后將出臺。
大型高端鑄鍛件欠缺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重大裝備的國產化力度。一重、二重、太重、中信重工等大型鑄鍛件企業也紛紛投入巨資開展技術攻關,提升大型鑄鍛件尤其是核電鍛件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大型鑄鍛件和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基地。
繼一重集團建成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二重集團研制成功1.6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后,上重的1.65萬噸自由鍛油壓機和中信重工的1.85萬噸油壓機也在積極建設中。尤其是中信重工的1.85萬噸油壓機無論是規格還是技術,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惟一的。萬噸油壓機等高端設備的陸續出現,勢必對世界重大裝備制造業產業格局產生影響。
“盡管我國的裝備能力已遠遠超過日本制鋼所和法國的布魯梭,但一些大型高端鑄鍛件尚未形成產能,產品技術尚不能支撐市場需求。”業內人士表示。
“在核島與超超臨界百萬千瓦級火電機組中,一些超大型鍛件和特殊材料、特殊結構的大型電站鑄鍛件等依舊短缺,滿足不了國內市場需求,特別是一些高質量、高要求的大型鑄鍛件國內目前還供應不了,比如超超臨界百萬千瓦、60萬千瓦的擠壓裝置。”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汪建業認為。
據介紹,以千噸級以上熱壁加氫反應器為代表的大型壓力容器鍛件,以半組合曲軸、尾軸及舵桿為代表的大型船用鑄鍛件,以5500毫米寬厚板軋機支承輥為代表的單重百噸級以上大型支承輥鍛件及以高速鋼軋輥為代表的特殊材料軋輥鍛件等也亟待提高自主化制造能力。而與此同時,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常規島低壓整體轉子鍛件還依舊依賴進口。
“我國一些大型鑄鍛件僅處于試制階段,從制造到應用于項目上,還有一段距離。”采訪中,中廣核一內部人士不無擔憂地告訴記者,我國的核電建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迫切的市場需求給大型鑄鍛件制造企業帶來了很大壓力。如何保證質量以及按時交貨將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提及我國大型鑄鍛件國產化難題時,不少被訪者都有此感慨,“這是行業多年來存在的問題,比較復雜。”
“我認為還是體制問題。”汪建業表示,“我國重型機械制造廠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大型鑄鍛件生產分部,致使大型鑄鍛件生產并未完全進入市場競爭,一些企業基本依靠其母體公司,其效能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三個基地的總產量還趕不上日本的一個企業。這說明產能沒能很好地規劃。”
至于高端產品研制難,汪建業認為還是緣于成套能力不足。“比如,目前我們的大型鑄鍛件還需要大吊車吊起來,這導致效率的低下。部分企業的油壓機、水壓機與旁邊的操作機并不匹配,結果設備雖好,但卻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這還與以往重視程度不夠、研發投入太少有關系。”汪建業指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些研發經費完全依靠國家投資,投資不到位研發就難以進行。國家應成立一個專家組,認真研究行業發展的癥結所在,究竟缺什么?到底需要多少資金?然后根據認證結果進行整體的規劃部署。”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也表示:“目前我國設備已經非常先進,差距還在軟件上。大型鑄鍛件在大型火力、水力、核電、大型軸承鍛件等方面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熱加工要比冷加工難得多,它還包括長久積淀的經驗、工藝等那些看不到、摸不到的技術。與世界水平相比,我們還欠缺很多。”
“我們還缺乏技術以及能讓這些設備真正發揮出優勢的人才。”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傅樹利強調。
細則將出各方獻策
2月4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提出“要提升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加工輔具、特種原材料等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現在國家充分支持我國大型鑄鍛件發展,希望整個行業能充分把握這次難得的機遇。”傅樹利表示。
要提升大型鑄鍛件的技術水平,汪建業認為,大型鑄鍛件生產應盡快從母體公司中徹底分離出來,直接面對市場的考驗。這樣,才有可能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對大型鑄鍛件生產單位進行兼并重組,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鑄鍛件企業集團。
目前我國已研發出萬噸油壓機等世界尖端設備,當務之急是盡快形成完善的配套能力。“如配套必要的大型鑄鍛件科研手段,配套鍛造過程中大鍛件非接觸尺寸測量裝置等,這些測量設備及工裝、輔具對大鍛件鍛造質量及鍛造效率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有專家建議。
“當前解決我國大型鑄鍛件瓶頸問題的關鍵是強化對基礎工藝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在向工信部裝備司提交的《關于提高我國大型鑄鍛件自主化能力的建議的報告》中,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表示,“應盡快制定可靠的大型鑄鍛件制造工藝參數,真正使大型鑄鍛件的生產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而減少投料廢品損失。為此,建議盡快建立國家級大型鑄鍛件共性技術研究室,并明確大型鑄鍛件科研攻關經費的專項申請渠道。”
此外,采訪中,也有企業表示,“大型鑄鍛件尤其是百萬千瓦級核電大型鑄鍛件的科研攻關難度大、周期長、需求急,存在著很大的首件投料失敗風險,而這種投料失敗損失要高達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僅由投料企業承擔不盡合理,希望國家能建立大型鑄鍛件首件投料風險補償基金。
一重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國內核電裝備制造存在著法國和美國兩套標準,“這給制造企業帶來了很大麻煩,每個業主都有自己的標準,這無形中增加了設備國產化的難度。”他表示,制造企業迫切希望能盡快統一核電裝備標準,并且能與設計院、業主等一起參與到設備設計、制造等相關標準的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