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資金圍獵裝載機
國家實施的宏觀經濟調控抑制了中國裝載機行業超高速的增長。但2005年1~10月中國裝載機行業市場總的運行情況比較平穩,且穩中有升。估計這種發展趨勢會持續到2006年。
與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1~10月增長了6.8%,由于我國裝載機市場銷售量基數比較大,這一增長也相當可觀。這說明我國裝載機行業到目前已經進入理性發展階段。預計全年14家主要裝載機制造商總的銷售量會達到91300多臺,比2004年有6.4%左右的增幅,全行業(58家)生產裝載機將超過11萬臺。
集中度提高
回顧裝載機行業的歷史,每次宏觀調控之后,市場集中度都向龍頭骨干企業集中。數據顯示,1989年~1990年和1993年~1994年的宏觀調控,使得前3名龍頭骨干企業市場占有率每次都提高了3個百分點左右,這次也不例外。經過這3次宏觀調控,前3名龍頭骨干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共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
可以看出,在14家裝載機企業中,前3名龍頭骨干企業的柳工、廈工及龍工,到2005年10月為止的市場占有率為51.21%,2004年同期為47.93%,增加了3.28個百分點。實際上2005年1~10月的市場增長量基本為3家龍頭骨干企業所占有。從銷售數量可以十分清楚看出,市場在向龍頭骨干企業集中,這是整個行業在向良性方向發展的表現。
出口快速增長
今年以來中國裝載機出口量的增長率遠遠超過了近兩年來國內市場“井噴式”的增長率,中國裝載機開始真正走向國際市場。
2004年柳工出口裝載機突破了200臺,比以前出口最多的年份翻了3番以上。到今年10月,柳工的裝載機出口已超過600臺,是2004年的3倍,其中出口歐盟73臺。
徐工到10月也已出口裝載機800余臺,其中一單出口ZL50G裝載機50臺到波蘭。其他如常林、廈工、成都神鋼(原成工)、臨工等都加大了裝載機的出口力度,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這幾家企業從今年元月到10月出口都在100臺以上,常林已達280多臺。新入裝載機行業的福田重工,到10月出口裝載機也已超過200多臺。
業外企業涌入
目前中國裝載機行業1t以上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有130多家,據30多家主要企業統計,其年生產能力已超20萬臺。產能大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行業外的企業大量進入裝載機行業。前幾年由于中國裝載機行業超高速發展,且仍有一定利潤空間,在紅火的市場吸引下,許多其他行業的企業紛紛進入裝載機行業。比如汽車行業的宇通,農機行業的一拖、山東的常林不但進入裝載機行業,而且已具備了1000多臺至2000多臺以上的市場規模。特別是2004年福田重工從農機行業進入裝載機行業,到今年10月為止,用了1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裝載機銷售量2600多臺,把前10名的兩家老牌裝載機企業甩在了后面,位居前9名之列。另外工程機械領域的推土機行業、叉車行業、建筑機械行業、挖掘機行業等部分企業也進入了裝載機行業,使裝載機行業的產能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