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五大電力巨頭死咬價格電煤談判深陷僵局
華電集團煤炭采購小組的一行人沒有料到,今年的煤炭訂貨會已進入最后3天,公司卻未簽下一筆大單。眼下,承受這種煎熬的遠不止它們一家,包括大唐集團、中電投集團、國電集團、華能集團在內國內五大電力巨頭因煤炭價格上漲幅度談不攏,至今沒能下一注。
盡管國家電網公司總工程師趙遵廉發出了今年中國并不缺電的信號,但電煤價格上漲已無法扭轉。
年產量為830萬噸的河北某煤炭公司負責訂貨的一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今年公司的電煤簽約計劃在350萬噸左右,現在還沒有與電力企業簽約。“電企與我們的分歧集中在:每噸煤該漲10元、15元還是20元。”他說,2005年公司電煤均價為250元/噸,每噸多漲5元錢就意味著公司增收 1750 萬元。
大唐集團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按照會議日程,1月10日確實要錄入合同且敲定運力,但公司現在還在跟煤炭公司協調,合約沒有簽下。在本次訂貨會上,華電集團需要訂下6000多萬噸的煤炭。另外,該集團也將在四川、云南、貴州和內蒙等地分別采購煤炭總計4000萬噸。“一噸煤炭漲20元,訂貨會上的6000萬噸煤炭就需多支出12個億。”
大唐集團保定熱電廠副廠長馮先生還在濟南焦灼等待集團的下單,“我們的煤炭采購量為200多萬噸。去年每噸煤260元的時候,我們就在虧損了。”華能集團的一位與會經理王先生則不愿意多提訂貨會的進展。中電投集團態度明朗,該集團一位人士稱:“這次如果簽不下來就打道回府。煤炭價格這么高,電力公司發電越多虧得越多。”
河北某電力企業高層告訴記者,如今合同就在自己手上,但還沒有蓋章。“我們現在關心的不是漲價多少,而是我們怎樣消化這部分漲價所帶來的虧損。”記者從華北電網相關人士處獲悉,今年電企上網電價上浮的可能性非常小。該公司下屬的一家電廠,每千瓦時的上網電價,比當地中外合資電廠的上網電價低1毛錢。“假設每噸煤上漲30元,我們今年就要虧損好幾個億。我們已通過電力協會向發改委反映有關情況,希望考慮電力企業的難處。”不過,中國煤炭運銷協會信息中心主任楊顯峰稱,協會肯定不干預,也不偏袒任何一方,主要是協調。
同時,《第一財經日報》昨天獲悉,作為另一用煤大戶的鋼鐵企業與煤炭企業已有簽約,但由于煤炭緊張,鋼企原本期待的煤價下浮未能如期實現。
邯鄲某焦化廠一高管告訴記者,今年鋼鐵用精煤價格沒有絲毫的下降。“這跟我們之前的心理預期有很大差異。”煤炭價格占焦化廠總成本的80%,該公司今年擬采購近400萬噸精煤。目前,鋼鐵行業收入持續下滑,現在公司的策略是,在即將簽訂的合同里寫清楚采購數量,但是價格暫時先不寫明。“價格可以過完春節再說,說不定過年之后,市場價格又有浮動,可以重新再談。”鐵路運力一般是煤炭公司去簽,運力如果能敲定其他的都可以慢慢談。
“煤老大”的市場邏輯
火電、鋼鐵等用煤大戶在濟南等待的并不一樣——前者希望煤炭不要漲價,最起碼不要漲幅過快,后者則希望煤價能適度下滑;不過,它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卻一致:出最少的錢獲最多的煤。
情勢并非如其所盼。電煤價格的突然放開,讓人有些措手不及。從2006年開始,用煤最多的電企老總們如坐針氈,他們不明白電網大門緊閉之時煤價怎能說放就放?鋼鐵企業的老總同樣不明白:為何鋼鐵行業國家限產的措施一再出臺,而巨虧的背景下還要硬扛高企的煤價?
對此,煤炭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誰讓資源這么緊俏?金牛能源內部一人士說,電企希望掙脫束縛,獲得對等的市場競爭力,在某種程度上無可厚非。煤企也了解電企現在的困難,有些地區上網電價確實很低,但作為資源性產品供應商,是不可能“量體裁衣”的,這如同你去買衣服,正規商店往往一件衣服一個價格,不會因為你的高矮胖瘦就給這件衣服加價或減價,你要么買要么走。
市場競爭所體現的,就應該是商業利益大于企業關系。
煤炭企業的話語權正是仰仗著自己的產業鏈優勢,這就好似原油價格決定成品油價格起落一樣的道理。煤企提價或不提價的依據是“煤炭供需”:當煤炭市場供小于求時,作為買方自然要接受高價,當供求變化了價格當然也會順勢下滑。不管接受與否,這就是市場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