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近代歷史看對外開放銀行業
根據加入世貿有關文件的要求,中國將開放金融服務業。外資銀行在近代中國曾有過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有關史料的基礎上,分析其在華發展的背景,以及比較這些因素與現實情況的異同,可以對當前開放外資銀行業和應對挑戰有所借鑒。
外資銀行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和影響
道光25年,外資開始在中國設立銀行機構,至清末,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數量迅速增多,英、日、德、法、俄等國相繼在中國設立許多銀行機構,其中,英資銀行開始在外資銀行中占據先導和主導地位。北洋政府時期,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機構進一步增多,在華的分支機構也從通商口岸擴大到內地,甚至延伸至邊疆地區。直到國民政府時期,外資銀行在中國繼續擴大勢力,到1936年,在華的外資銀行僅上海地區就達到68家,分支機構200多處,主要為英、美、日三國控制,達到了鼎盛時期。
外資銀行對近代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控制中國的金融體系。外資銀行一度壟斷了全部進出口結算和匯兌業務, 并通過控制國內民族金融機構滲透到整個金融業;控制外匯市場, 為了維持匯價穩定,國民政府需要依賴英國銀行建立“平準匯兌基金”,來干預外匯市場,甚至國民政府1935年實行的法幣改革也是在以匯豐銀行為主的外資銀行支持下進行的。(二)干預中國政治和經濟。繼“臺防借款”之后,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大金額、長期限向外資銀行借款。許多這類借款附有中國關稅、鹽稅、鐵路財產等為抵押,以及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性條款,使外資銀行一度控制中國的財政,成為帝國主義在華政治經濟利益的重要代言人。(三)形成行業規范。錢莊、票號等舊式中國金融業,帶有很強的封建色彩,是中國傳統經濟結構的產物,其經營觀念陳舊,經營范圍狹窄和封閉;外資銀行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具有較強的社會化和開放性。中國官僚和民族資本建立起具有現代意義的金融組織,也大多效仿了外資銀行許多做法,外資銀行在經營理念、管理方法、業務流程等方面也被樹立為行業的規范。
對入世后開放銀行業務的啟示
外資銀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近代歷史中,是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的特殊產物,這與當前國內金融業開放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和背景:
(一)政治基礎迥然不同。當前中國在政治、經濟和外交方面有著完全的獨立自主權,其實力和對國際事務的影響,都遠非近代中國可以比擬。近代中國的開放,是西方列強槍炮下的產物,此次的金融業開放是中國政府的主動選擇。外資銀行不僅不會影響到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的獨立性,而且中國政府有能力對外資銀行在華機構實施監管和控制。中國政府雖然承諾開放金融服務業,但對外資銀行在華設立機構和增設業務范圍附加了嚴格的限制條件,從而完全有能力掌握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進程,不至于對中資銀行乃至金融體系構成較大的沖擊。
(二)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近代中國的經濟實力較弱,資本尤其是外匯資本嚴重不足,中國政府大量依賴國外借款來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如六國列強對清政府的“善后大借款”,甚至中國的民族金融機構也向外資銀行借款。這些貸放業務不僅是外資銀行對華影響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其重要的利潤來源。而當代中國的經濟實力已大大加強,對外貿易常年保持順差,外匯儲備達到2000多億美元,中國不僅不需要再從國外接入資金,反而在近期利用自有外匯資金大量償還外債,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實力也在世界銀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許多外資銀行在華經營效益不佳,在華機構的人民幣資本甚至外匯資本的實力(至少在目前)也難以與國內大銀行抗衡,使得外資銀行不可能控制中國的銀行業。
(三)金融資本日趨國際化。近代中國外資銀行在華業務與其本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和本國資本的對華輸入緊密聯系。但目前,隨著全球一體化、金融國際化的進程,世界大型銀行在世界范圍內經營,同時,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融合以及銀行跨國并購的加劇,銀行的所有者也從單一國民擴展到多個國家,有些銀行已很難單純從注冊地界定其國別。由于“本國”概念的模糊,世界大型銀行也很難與其總部所在國的政治和外交政策相結合,有時甚至發生相互抵觸和沖突。商業行為與政治行為日趨相對獨立,將使得此次金融業開放具有更為廣義的“開放”概念。
從近代中國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經營方面,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國際業務是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首要競爭領域。1895年之前,外資銀行在華業務仍主要限于為國際貿易服務,經營埠際匯款、存放款和僑匯業務。因此,此次金融業全面開放之初,外資銀行也不會孤立地設立機構和提供金融服務,而是基于已有客戶和業務資源,首先重點開拓國際匯兌和貿易融資業務,并在該領域對中資銀行構成較大的競爭,這已從目前金融市場開放較早的上海銀行業情況中得到印證。
(二)良好的國際聲譽和先進的經營手段是其競爭力的基礎。由于外資銀行業國際化經營較早,在世界上具有眾多的分支機構和良好的信譽形象,不僅為本國在華企業熟知,也為其他中外企業所信賴,因此在一些國際間貿易和投資活動中,許多中外企業會優先選擇外資銀行。同時,外資銀行在經營理念、產品和服務手段創新、內部管理和收益結構方面,也基本上較中資銀行大大領先,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三)外資銀行的本土化是必然發展趨勢。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后,外資銀行就已進入了中國市場。但由于國內對外資銀行的限制因素較多,公眾和國內產業界對外資銀行的了解和合作較少。在近代中國的國門打開的數十年中,國內對外資銀行就已經從完全排斥到逐步認可,而當今中國的開放政策已進行了二十多年,西方的經營方式乃至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已對中國社會構成較大的影響,在此次金融業務的全面開放的過程中,國民對外資銀行的認知和接受將比的歷史上的速度更快。同時,外資銀行還會加強與國內中資銀行的合作,經營范圍會進一步擴大到中資企業(這一進程已經開始),企業文化、管理手段和雇員來源等方面也會逐漸與中國社會相互融合。因此,文化和社會壁壘并不會像有些預料的那么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