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精細油藏描述再現新亮點
2005年,大港油田精細油藏描述再現新亮點,在9個油田展開精細油藏描述工作,描述含油面積146.8km2,描述儲量18254萬噸,增加可采儲量365萬噸。
針對復雜斷塊的特點,大港油田提出了采用“旋回對比,分級控制,地震約束,動態驗證,不斷調整”的技術路線,對2300口井開展了地層對比工作,其中有235口井油組界限發生了變化,456口井小層界限有了變動。對所對比的井都細分到單砂體,累計劃分單砂體數433個,一些區塊縱向上細分研究單元最多的達到121個。
與前兩年開展的精細油藏描述不同的是,大港油田去年啟動的第二輪精細油藏描述工作,注重應用新方法,推廣新技術,尋找新潛力。在9個油田開展了構造精細研究,完成三維地震連片處理解釋工作,解釋面積874km2,初步確定9個有利鉆探目標;在此基礎上完成551層微構造圖。在50口取心井5501塊巖心分析基礎上,建立了儲層特征參數測井解釋模型及有效厚度識別標準,對低阻油層及水淹層進行綜合評價,建立相應的解釋模型,對五個油田1373口井進行數字化處理、解釋,為儲層研究提供物性參數。通過測井相分析,建立沉積微相—測井曲線的響應關系,進行全區沉積微相的劃分,研究沉積微相的組合關系和展布特征,共完成沉積微相圖551張,且全部數字化。
業內人士指出,三維可視化地質模型的建立是大港油田一個新的突破。地質模型在精細油藏描述中如橋梁或樞紐,作用非常重要,它是地質研究的總結,是油藏工程研究的基礎。改進了只應用儲層參數建立地質模型而存在的對井間砂體沉積形式預測的不足,這項技術已逐步成熟,在9個油田描述中逐步得到應用。據了解2005年開展地質模型的含油面積,大港油田已占整個描述儲量82%。
在構造落實的基礎上,大港油田以單砂體為單元繪制單砂體平面分布圖及頂界微構造圖;結合生產動態情況,確定油層及復查層有效厚度;結合砂體微構造圖繪制油砂體平面分布圖,完成了551張油砂體圖的編制,并完成了18254萬噸儲量的重新復算任務。
2005年大港油田應用油藏描述數值模擬一體化軟件,共在20個斷塊更加精確地開展精細數值模擬研究,模擬含油面積96.9km2,模擬儲量11064萬噸,占整個描述儲量61%,網絡節點數預計達到141萬個以上。在油砂體量化研究過程中,以描述后每個油砂體剩余可采儲量為對象,找準潛力點,以注采井網調整及完善為依托,有效提高水驅波及程度,增加老油田可采儲量。
2005年大港油田油藏描述工作不僅建立新的三維油藏模型、提出多種類性的油藏潛力,而且對各種潛力類型的剩余資源量進行量化,編制了較為合理的挖潛方案,為油田開發工作的順利展開奠定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通過積極應用精細油藏描述成果,大港油田儲量接替率明顯提高。“十五”期間儲量接替率由“九五”期間的0.6左右上升到1.15,投入可采儲量比采出量高出15%,實現了儲采階段平衡。原油產量實現了結構性調整。在“八五”、“九五”期間,油田措施占產比例達到12%,新井產量占產比例低于5%,自然遞減高達18%以上,剩余可采儲量采油速度大于12%,最高達13%以上;而“十五”后期,措施占產比例下降到7-8%,新井當年占產比例上升到7%,自然遞減由17%逐步下降到15.6%,剩余可采儲量采油速度達到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