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代表應對危機關鍵詞機遇、責任、信心和耐心
3月6日下午,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5位企業家代表在兩會新聞中心就“企業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接受中外記者的采訪。他們分別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熊群力、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董事長王計、廣東省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明珠、黑龍江省哈爾濱泰富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天夫、浙江富潤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趙林中。
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及企業自身發展實際情況,5位企業家代表分別闡述了對待金融危機的態度及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雖然分屬不同行業,但代表們達成的共識是:不裁員不減薪,國內企業要有信心,抱團取暖共渡時艱。
熊群力代表表示,金融危機對于全球企業都是一個新的挑戰,但同樣在金融危機面前,不同的企業面臨的問題可能是不一樣的。此前,我們企業在內部的結構調整、核心業務、核心技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很好的積累,因此可以把這次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看成機遇。一方面企業要加強內部的企業重組并購,以進一步突出自己的主業,同時還在積極地謀求社會資源,包括海外資源。所以,在金融危機下,對企業來說,既是一個內部重組,也是國際資源重組的好機會。
王計代表表示,作為國有企業來講,不論發生多大的災害,我們能夠替社會承擔多少就承擔多少,我們要盡這份社會責任,不僅要抗震救災,還要想辦法讓失去崗位的職工,能夠不失業。所以,東氣集團采取了很多措施,到現在為止,沒向社會推一個人。這就是在履行社會責任。現在,全集團內部宣傳“守住收入的零增長”。要想盡辦法讓職工在可能發生問題的情況下接受負增長這樣的概念,這也是企業在盡社會責任。
董明珠代表表示,金融危機不可怕,但是如果沒有信心則是最可怕的。信心對于一個企業來講是最重要的。作為制造業企業,應該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樣才能正確地面對所遇到的困難。政府不斷出臺政策拉動內需,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企業同樣應該支持政府,勇敢地面對金融危機。
楊天夫代表認為,裁員絕不是企業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方式。因為所有的員工都是企業最大的財富。工廠里一個生產線上熟練的操作工人,需要經過相當的培訓才能勝任這個崗位,不是隨便誰來就能做的。所以金融危機下各個企業的情況不同,但是各企業都要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想辦法,只要企業還有生存的能力,還有辦法解決生存的問題,就還不是最壞的狀況。
趙林中代表說,企業不但要有信心,而且要有耐心面對金融危機。根據形勢的發展,政府、企業和銀行業應抱在一起,共克時艱。集團下面有30多家子公司,30多個董事長。其中,形勢好的企業,不但不裁員,不減薪,可能還要增加新的工人;形勢和往年一樣的企業,當然也不裁員,也不減薪;而有少數企業如果市場上的訂單一時接不上,盡量不裁員,可以采取放假的形式,保證員工隨時能回來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