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鋼貿企業存在四大弊端
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統計,我國目前除了西藏,其余省區市都有鋼鐵貿易市場,總數超過千余個,進駐大小貿易企業超過20萬家,已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廈門福州地區和武漢鄭州地區5大鋼鐵物流圈,其中以長三角規模最大,上海現有大中型鋼鐵現貨貿易市場近60個,市場數量和貿易量都在全國省市中居首位。
目前,鋼鐵貿易企業普遍存在散、亂、小、弱現象。以企業實力較強的長三角為例,年銷售量達30萬噸的無縫管企業就算很大了,而鋼鐵產量只占中國1/4的日本,一家貿易公司的年銷售量就達2500萬噸。
鋼鐵貿易企業散亂小,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中國鋼鐵物流成本占鋼鐵總成本比例達20%,而世界平均水平僅8%—10%。
更嚴重的是,鋼鐵貿易企業的無序競爭,可能引發一連串資金風險。目前,大多數鋼鐵貿易商和“上家”鋼廠的結算方式是“款到提貨”,但和“下家”鋼鐵用戶的結算方式,則大多數是“先給貨后付錢”。在房地產市場,“先給貨后付錢”的方式尤其盛行,不少房地產開發商一直等到房子賣掉后才會和鋼鐵貿易商結貨款。
大多數中小貿易商沒有足夠資金,就到銀行或民間借貸機構借錢,然后去鋼廠買鋼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的一位專家說,鋼鐵貿易企業啟動了大量銀行和民間借貸資金,僅江蘇一省,去年經鋼鐵貿易企業銷售的總額超過1000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墊資來自銀行和民間借貸。在經濟高速增長、房地產市場向好的情況下,資金鏈的危險被掩蓋了,但目前情況下,承擔的風險就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