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膠印機的現狀與挑戰
提到膠印機你會想到什么呢?精美的印刷品還是海德堡的藍色?提到國產膠印機你又會想到什么呢?印刷機墻板內不停轉動的齒輪還是操作工人緊鎖的眉頭?
對于國產膠印機,就像中國制造的其他產品一樣,人們或褒或貶,而無論如何,國產膠印機在國外品牌強大的壓力下一直沒有停止其探索的步伐。
最近,本刊記者采訪了業界知名的專家以及印刷生產企業的代表,共同探討國產膠印機的發展之路。
上篇 發展與成績
由于國情所限,在中國,各個行業的起點都很低,不管是落后幾十年還是幾百年,總之,我們是以追趕者的身份出發的。中國的印機行業更是不能例外。在這樣的前提下,面對今天的成績,我們應該首先給國產膠印機以肯定。
為實現國家印刷機械行業在當前印刷科技飛速發展形式下制定的28字方針中“多色、高效化”的目標,國內的印機制造企業各施絕技,求得發展,并不斷突破創新,北人集團、上海印包、中景集團、營口冠華等膠印機生產企業,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行研制或引進技術,開發生產多色膠印機。
北人集團花了近10年的時間,經過不斷改進和革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速可達1.5萬張的N300和N200對開和四開多色膠印機。上海印包收購秋山國際這一舉動更極大地促進了國產膠印機技術水平的提升。
在ChinaPrint2005展會中,北人集團、江蘇昌以及河南新機分別展出了其全開幅面的膠印機,雖然在幅面上仍和國外產品存在差距,但卻是國產膠印機的又一大飛躍。至此,在規格上,國產膠印機已可以涉及到各個幅面,全開、對開、四開等膠印機均有相關產品,且基本實現多色化。
在報紙輪轉膠印機領域,國內幾大廠商如北人集團、上海高斯、無錫寶南等均已推出了時速在7萬張以上的中型印報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無錫寶南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以200余人的規模,迅速打響國內市場。特別是無錫寶南起點高,直接將無軸傳動等新技術應用到了規模化生產當中,受到報業印刷企業的歡迎。
近幾年,我國幾家大型報社印刷廠紛紛引進國產膠印輪轉設備,極大支持了國產輪轉膠印機制造業,同時也反映出了國產膠印機質量的穩步提高。
中篇 問題與差距
可以說,國產膠印機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中國印刷業的發展也同樣記錄了國產膠印機的進步。在肯定的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國產膠印機依然“在路上”。
對于國產膠印機,許多業內人士,包括作為使用者的印刷廠一線操作人員、作為生產者和設計者的膠印機制造商以及行業專家等,他們都有話要說。因此,筆者用較多筆墨將受訪者的意見集結 于此,希望還原國產膠印機的發展現狀,給讀者以啟示。
1.一些不可忽視的小問題
在談及國產膠印機存在的問題時,大家提到最多的是設備穩定性不高、小毛病頻出等。此外,機器漏油、車速達不到額定標準、電氣系統易出故障、卷筒紙膠印機張力控制不好等,都是國產膠印機存在的典型問題。
有專家指出,我國的膠印機制造不能停留在現有的水平,因為這與我國印刷業的實際發展需要、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而要提高水平,首先要從小處抓起。“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問題絕不能忽略。
2.技術創新與“拿來主義”
一位業內人士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寫道,在日本,談及新產品的開發就意味著帶有革命性的試驗,完全嶄新的構思和技術,所以在日本,新產品的開發通常被稱之為新機種的開發。
國內膠印機的發展基本上可以概括為測繪仿制、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3個階段,而我們的自主開發基本上屬于老產品的延續和發展,較少以開發新機種為主。
此外,國內印機企業的研發投入普遍較低,大多在4%以下,而國際廠商的投入一般都在10%以上,而且基數較大。
在對待新技術的問題上,一般有這樣兩種觀點,一種觀點主張自主研發,一種觀點提倡直接引進。北人集團公司總經理陸長安曾說,”印機技術的核心技術其實是在膠印機領域。北人時刻也不能放松對膠印機制造技術的提升”。
其實,不僅僅是北人,每家國產膠印設備制造企業都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只是技術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國的企業一般都采取引進技術和智力的方式,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種方式,受到許多印刷界人士的認可。他們認為,在現有條件下,我國自己的研發水平實在無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還不如先將技術引進來,以追上國際市場發展的腳步。如果一味地強調自有技術,我們就只能停留在極低的水平,更談不上同國外品牌競爭,就像一位老印刷所講“發展得快一點總比發展得慢好”,發展總是硬道理。
實際在這個問題上,“拿來主義”(或者應該說“買來主義”似乎更確切一些)不僅僅是“取其精華”的問題,如何將其真正“消化”,變成自己的“營養”,并促進自身技術的提高,才是關鍵。
3.新技術的應用
一般有實力的印刷企業總是將目光投向最先進的印刷技術,而先進技術在國產膠印機上的應用屈指可數。自動化程度低,生產效率低,是國產膠印機的真實寫照。
自動上版、斜拉版、無軸傳動等先進技術在國產膠印機上應用不多,主要原因并非我們沒有這些技術,更多的是因為國內企業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還很不成熟,也就不敢輕易應用。只有在高端產品中,客戶提出要求才會具體配置。
技術不穩定也一直困擾著國產膠印機,尤其是在一些大面積實地的印刷中,國產機和進口機的差別就立刻顯現出來了。技術方面的缺陷限制了國產膠印機在高端印刷品領域的發揮。為此,我們在引進和研發新技術的同時,還應該精于完善,敢于應用。
4.一些進出口數據
筆者在整理材料時,也查閱了2004年膠印機的進出口情況,盡管進口數據與出口數據來源不一致,但多少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2004年我國膠印機(包括單張紙膠印機、小膠印機、未列名膠印機、卷筒紙膠印機)進口額為1384臺,共計81745.4萬美元,而且,進口膠印機在進口印刷設備中占據了較大的份額。出口膠印機(包括單張紙膠印機、小膠印機、未列名膠印機、卷筒紙膠印機)共4582.5萬美元,進出口額相差懸殊,幾乎沒有可比性。 這反映了我國印刷工業的主要設備—膠印機的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由以上的數據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雖然國產大中幅面膠印機制造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國內市場仍然被進口設備占領。
5.產品生產標準的制定
據一位業內專家透露,目前我國印刷機械制造中普遍應用的標準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制定的。不僅遠低于各印機制造廠的企業標準,還同現代印機制造業的發展水平遠遠脫節,失去了國家標準的激勵作用。
6.制造水平與制造工藝的問題
國產膠印機的品質同國內制造水平以及制造工藝息息相關。在國外,許多大廠商在零件制造以及機械裝配上已經實現了流水線作業,達到了最大程度的“專”。智能機械手輔助工作也已經得心應手,保證制造精度。
在感慨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以國內目前膠印機的生產規模和產量需求,還沒有條件實現上述目標。而仍是每個人要加工不同的零件,仍是四五個人裝配一臺機器,這也是國產膠印機質量不一致、不穩定的直接原因。
下篇 挑戰與機遇
隨著國內與國際經濟的不斷融合,國外設備本土化生產的趨勢將加劇,而國際品牌膠印機一旦實現本土化生產,必將給國產膠印機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或許,這不是件壞事,有壓力反而更有動力。在這種形勢之下,國產膠印機更應時刻準備,抓住機遇,以追趕先進的腳步。
1.發揮優勢,促進發展
有人說,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競爭的籌碼不多,手中能打的牌只有兩張:成本優勢和在中國市場的位置。許多印刷企業正是看好了國產膠印機投入成本低,服務快速便捷的特點而進行投資的。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國有企業改制速度的加快和民營企業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國產膠印機提供了發展的機會。改制后的國有企業購買設備不再有“資金包辦”,他們首先考慮投資成本和自身的經濟實力,而民營企業尤其是發展之初的民營企業,資金不是很雄厚,這些企業在購買設備時,會更傾向于價格低廉的國產設備。
此外,國產設備到貨周期短,對于急需在短時間內提高生產能力的印刷廠來說,國產設備是首選。國內許多大的報業印刷廠紛紛引進國產輪轉膠印機,很多都是基于這樣的原因。
由于占據了地利,國產膠印機形成了諸多優勢,如服務響應速度快、人工服務和配件成本低等,許多國產膠印機制造廠商又在此基礎上增加服務網點,提高了服務效率。
2.大型設備市場期待國產膠印機進入
自2004年起,膠印機進口關稅稅率由12.4%下降到10%,對印刷速度在1.5萬張/小時以上的單張紙膠印機和印刷速度在6萬張/小時以上的卷筒紙膠印機免征關稅和增值稅。這并非完全是一個對國產膠印機不利的政策。原因是現在這類國產設備本身并沒有多大的競爭力,無論是商業半商業輪轉機還是大型報紙印刷機,甚至可以說還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擺在國產膠印機面前的只有兩個字“抓緊”,抓緊對大型膠印機的研發,提高制造水平,提高自動化程度,抓緊時間進入這一廣闊的市場。
3.培育自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培育自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于國產膠印機來說,是個艱巨而長遠的任務,但這才是國產膠印機的出路,因為制造業突破的關鍵是核心技術的領先。靠引進技術,引進零部件組裝,靠與先進產品的嫁接,只能讓我們追隨在先進水平之后,而無法真正引領潮流。而只有擁有了最先進的技術才能占領膠印設備的高端領域,才能塑造一個強大的民族品牌和世界品牌。
后 記
在成文的過程中,中國報業協會顧問夏天俊老先生和北京印刷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韓曉良先生以及一些印刷設備制造廠商和印刷廠的相關人士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文章雖然不能面面俱到,但我們仍然希望從每一個不同的角度來透視國產膠印機發展歷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而文章寫到現在,更像是幾個人七嘴八舌地沒有中心地“海聊”,雖然沒有中心,但卻有著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企盼國產膠印機的進步與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