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機行業涌現短線新品
盡管相對2004年而言,今年起重機行業總銷量明顯收縮,但銷量增幅走勢已經步入正常軌道。
國內起重機行業在經歷了今年年初銷量大幅下跌后,從3月份開始,銷量及銷售收入同比下降幅度逐月回升。而對行業6家企業月度數據的分析表明,今年3~5月份,行業銷量及銷售收入同比增幅驟然回暖,但到了6月份卻突然大幅下滑,銷量及銷售收入同比增幅回落近16%。7月底,行業報表的顯示再次出人意料,上述兩項數據的同比增幅上漲了33%。由于起重機行業受宏觀調控影響相對滯后,2004年4月啟動的宏觀調控直至7月份才對起重機行業產生影響,造成該月份行業銷量大幅下挫,形成較低基數,以至于表現在2005年7月銷量增幅上漲勢頭顯著。
長期以來,國內起重機行業處在增長高速且競爭相對平穩的環境下,去年宏觀調控緊縮的猛然刺激,使國內起重機行業呈現出不同于工程機械其它子行業的兩極化發展態勢:
一是大噸位產品逐步實現系列化。2002年之后的高速發展,使徐工、徐重等有實力的企業既實現了產能規模的高速擴張,又在高新技術產品的研制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國產工程起重機在全路面起重機、大噸位汽車起重機和履帶式起重機等產品上均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起重機行業呈現出喜人的良性競爭格局:先是徐工、徐重推出130噸級、160噸級、200噸級型譜的百噸級以上全路面起重機系列產品,并相繼銷售,緊接著行業其它廠家也開始投入資金和研發力量對全路面高端技術進行攻關;在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的比拼上,繼徐重推出的150噸級產品后,徐重又開發出300噸級產品,撫挖、浦沅又相繼研制出250噸級、200噸級等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履帶式大噸位起重機也已開始形成較為完備的型譜。
二是中低端新品競爭白熱化。一方面全路面起重機等高新技術產品對推動整個行業發展乃至提升中國基礎建設水平開始發揮強大作用;另一方面,市場需求大幅收縮引發的中低端新品競爭進入白熱化狀態。與裝載機行業不同,起重機行業各制造商對價格戰均保持極為謹慎的態度,應對競爭的策略選擇從新品切入,力求早行業一步推出差異化產品。從2004年7月至今,工程起重機行業新近推出和首次銷售的產品多達17種,若加上老型產品的改進換代,則達到近30種。
這類新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全力開發或迎合市場的中短期需求,進一步細分25噸至35噸之間、65噸與80噸之間的空白市場,推出了30噸級、70噸級產品;為了顯現差異,吸引市場眼球,產品型號標注開始出現26、17、52這些與行業常規相異的型號;全力凸顯局部亮點是"短線"新品的另一個表現,針對用戶對吊遠吊高的需求增加臂長,如徐重2002年底推出的4節臂QY16D,使徐重16噸產品當年贏得了近76%的高占有率。如今,行業各制造商都在加緊在中等噸位產品的臂長上實現突破,如20噸4節臂、35噸五節臂起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