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源重組驚現民企身影
“微妙”——凡談及華源重組的情勢,多位涉身其中的人士無不用這個詞語來描述。
這個13年內資產從1.4億增至567億元的中國最大的醫藥集團,在2006年的第一天,再度陷入迷離,其幾度波折的重組又走到了一個三岔路口。
國開行貸款情況不明
記者從一位接近華源高層的人士處獨家獲悉,一度呼聲頗高的誠通重組華源方案遭遇重重阻力。
“原因很簡單,誠通本身沒有那么多錢,而國開行貸款情況一直不明朗。”該知情人士解釋說。
他更進一步透露,除了誠通方案,國資委的第二套方案也逐漸浮出水面。這套候補方案中,欲在國內醫藥資本市場中大顯身手的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成為國資委可能的又一選擇。
華源之亂,始于2005年9月16日。從這一天起, 短短幾天之內,由于貸款償還逾期,一直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華源集團遭遇了上海銀行、浦發銀行等十幾起訴訟,涉及金額12.29億元。當日,上海二中院裁定凍結華源集團及擔保單位中紡機集團銀行存款1.14 億元,并查封凍結了華源集團持有的上海醫藥集團40%的股權及相關權益。之后,一系列的銀行逼債行為陸續展開,華源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股權時有被凍結。
重重壓力之下,華源集團董事長周玉成急赴中央國資委求援,希望國資委能夠出面幫助渡過難關。
接近周玉成的人士稱,周的本意在于,希望國資委方面能夠將逼債銀行“擋一擋”,給華源一些還債的緩沖時間。事實上,彼時的華源已經就債務危機展開了一系列的“自救”行動:其海外私募的談判已經進入了關鍵階段;國開行一筆15億元的貸款也原本將在2005年12月28日到賬。若這些舉措成行,則華源尚有轉圜余地。
“但是當時銀行逼債太緊,華源的私募當時也不是非常明朗,所以周玉成著急了。”該知情人士認為,“ 9·16”事件后華源危機爆發,使得事情的發展脫離了預設的軌道。
正是在此種背景下,2005年6月剛被國資委選定為資產經營管理試點公司之一的央企誠通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誠通方面非常積極,主動向國資委提方案,希望能夠借華源重組進入實業。”該人士稱。
誠通的方案是:誠通集團投入50億元對華源集團進行重組,資金來源則是國開行給誠通的政策性貸款,其中25億元作為增資擴股資本金,另25億元以借款方式給予華源。
“這完全就是個借貸方案嘛。”與華源高層往來密切的一位財務專家認為,誠通的資產規模遠不及華源,又沒有產業背景,通過誠通轉賬給華源并無必要,而且這個貸款本身就要以華源的資產來抵押。對于國開行來說,又何必一定要通過誠通貸給華源呢?
在討論誠通重組方案中,國開行的“500億貸款額度”一直被關注。2005年9月16日,國資委和國家開發銀行在北京簽署了《支持中央企業改革和發展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協議中明確表示,在2005-2008年期間,誠通集團將獲得200億元規模的授信額度;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獲得300億元的授信額度。這也被認為是誠通重組方案的關鍵。
“這500億的信貸額度,并不是具體的貸款協議,僅僅是一個戰略意向。”這位財務專家指出,對于銀行來說,實際上每發一筆貸款,國開行還是要逐筆審核,這也正是誠通重組方案受阻的關鍵。
事實上,在參與華源重組之前,誠通已經一次性接收、劃轉、移交了普天集團的8家下屬企業,又整體托管了中國寰島(集團)公司。這9家企業給誠通帶來35億元的不良資產,也帶來了30億元左右的債務。這無疑給誠通帶來了壓力:誠通2004年負債總額為41億元,利潤總額是2.09億元,凈現金流量只有8471萬元。
如果再加上華源近600億元的資產,誠通的消化能力頗受懷疑。在此關鍵時刻,國開行貸款前景不明,為整個重組蒙上了陰影。
通用技術出價30億
因為國開行給誠通的貸款懸而未決,所以另一央企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通用技術集團”)匆匆登場。
通用技術集團歸口國資委管理,是由原外經貿部發起設立,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投資組建的國有獨資公司。早些時候,該集團已將醫藥健康作為集團發展主業之一,并于2002年成立了通用技術集團醫藥控股有限公司,專事發展醫藥板塊。但是熟悉該公司的人士表示,通用技術實際上主要還是以外貿為主,其現金流也主要來自這一塊。與誠通依賴銀行貸款不同的是,通用技術參與重組將全部由企業自身出資,無需銀行貸款。
不過,通用技術只對華源的醫藥資產感興趣,對于囊括上藥北藥等優質資產的華源醫藥部分,中國通用技術報價30億元。
“這個價格遠遠低于華源自身的價值,華源就算讓銀行拍賣了,或許也比這個價格高。”了解此事的人認為,更關鍵的是,若通用真的只拿走醫藥部分,華源將只剩下紡織業和一些不良資產,到此地步,華源就“雖生猶死”了。
知情人士還透露,作為一家貿易公司,通用技術的現金流大部分來自企業周轉資金,包括客戶的應收款,而不是自己的資本金。一下子拿出30億元對通用技術自身的經營也不無風險。
華源集團的一家股東也認可了這個說法,“同樣的價格股東應該具有優先購買權吧?”
參與此方案的人士承認,到目前為止,這個方案能否順利實施,還是存在相當變數。
另一種選擇:私募5億美元自救
事實上,與國資委重組同步進行的是,華源自身也一直在尋求自救。
主管華源內部私募事宜的人士透露,一家來自美國的戰略投資者和華源達成了私募的初步意向,這筆投資額將高達5億美金,直接注入華源母公司,對方并不享有控股權。
該人士稱,對于華源的股東來說,引進外部投資者要比誠通重組有利。“賣給外資的話,溢價最高;而且外資有行業背景,對于華源將來發展非常有利。”
然而,私募愿景或許是一相情愿。華源內部主管私募的人士承認,私募計劃的前提是華源仍作為一個獨立實體存在。而一旦華源控股權交給重組方,私募計劃也將隨之流產。
華源內部一位高層堅稱,華源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母公司資本金不足,為了擴張必須要負債經營。
國資委清產核資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華源集團合并財務報表的銀行負債為251.14億元,其中,子公司為209.86億元,母公司為41.28億元。
他說,華源危機解決的出路,應該還有多種市場化的道路可以選擇,比如引進戰略投資者,甚至包括賣掉股權。
沈瑋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