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裝載機行業的競爭態勢
據統計,我國裝載機行業37家主要裝載機企業總產能已達14萬臺以上,其余幾十家企業平均每家200~300臺左右,加上后進入者如福田重工等,初步估算,2006年國內裝載機總生產能力將超過20萬臺,市場需求約為9萬~10萬臺,預計約有50%的能力閑置、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低水平價格戰的競爭形式仍然存在,降價成為爭奪市場的主要手段。一方面由于主機制造企業的增加,特別是競爭實力很強的大企業加盟;另一方面由于新增加的產能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重復,并沒有技術上新的突破。這些更加劇了競爭的殘酷性。
由于盈利水平較低,整個行業效益下滑比較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整個裝載機行業向高水平、高技術方向發展,行業潛伏著生存與發展的危機。近幾年,國內裝載機生產企業除廈工、柳工、龍工、臨工和徐工等實力較強的企業其利潤率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外,其他中小型裝載機生產企業大多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
國外企業將進一步加大入主我國裝載機行業的力度。國際著名的大企業集團紛紛進入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以美國凱雷入主徐工集團、卡特彼勒入主山工為起點,掀起了工程機械行業新一輪的并購熱潮。
近期卡特彼勒又與國內裝載機龍頭企業如廈工、柳工等骨干生產企業進行了密切的接觸,這些跨國企業主要以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逐步打開國內裝載機市場。可以預見"十一五"頭幾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以裝載機企業為代表,競爭結構將發生變化,對我國國產裝載機行業的格局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總之,我國裝載機市場總產銷量在"十一五"期間基本與"十五"后期保持在同一水平,但產品結構將發生一些變化。預計2006年我國裝載機市場將呈現新的競爭格局,這種變化趨勢將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裝載機市場前幾年"井噴"式的增長趨勢將結束市場在2006年將進入一個理性的回歸階段,國內市場需求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市場總需求量在9萬臺左右,產品技術含量、產品質量水平和售后服務體系的提高與完善、出口市場的開拓將是市場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