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
盡管中國的工程機械市場潛力很大,但受關鍵零部件發展嚴重滯后的影響,本土制造商難以突破“瓶頸”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種情況在挖掘機行業尤為突出。
中型挖掘機、大型挖掘機,以及與整機重量小于6噸的小型挖掘機所配套的液壓件和發動機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這對于一個制造業大國,對于整個挖掘機行業而言,關鍵部件不能自給,無疑會失去市場的話語權、發展的主動權。液壓部件、特種鋼材的國外供應商依靠市場壟斷地位,時不時地制定出臺“霸王條款”。中聯重科的特殊鋼材供應商是一家瑞典企業,自2006年開始,供應商不但一再提價,還提前了訂貨期,要求所有訂單提前8個月全額付款。與提價、提前訂貨相伴的卻是中國企業的訂單常常被延期交貨。
去年下半年,由于境外零部件不能按期供貨,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企業都不得不重新調整生產進度和生產計劃。有時為了保障主機按期生產、按期交付用戶,企業不得不派出專門的采購人員守在供貨商工廠里。為了爭取時間,企業經常采取空運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辦法,這使產品成本大幅提高。沒有掌握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已成為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切膚之痛。徐工集團在主機方面優勢明顯,但產品中很多零部件依賴進口,這些零部件的成本占到出口價格的30%。2007年徐工集團出口創匯5億美元,而購買國外零部件就花費了20億元人民幣,占據了利潤的70%~80%。
據悉,挖掘機所需要的四大關鍵零部件中發動機和液壓件是配套件“瓶頸”,目前國內配套企業望塵莫及,只能依靠進口。但國外供應商提出的條件越來越苛刻:先付全款預訂,過一段時間后交貨。讓企業痛苦的是,這段交貨時間由過去的三五個月,變成了如今的一年甚至一年半。
從我國的科研水平上看,工程機械基礎零部件生產企業不是研制、生產不出高端(適合于挖掘機配套的高壓大流量液壓零部件)、高水平的液壓部件,而是沒有進行資源整合,這就需要政府出面支持。有關專家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研究制定一項針對工程機械高端液壓零部件和發動機貼息、減息貸款的政策予以實質性支持。呼吁商務部、財政部在考慮2008年和今后專項資金的支持范圍時,明確將挖掘機關鍵液壓件和發動機作為重點予以支持。
另外,為了更快更好地突破行業發展的“瓶頸”,本土主機企業與配套企業應組建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由主機企業集團向基礎零部件企業投入資金和技術支持,增強配套企業生產能力。政策引導、扶持、通過資產重組或并購組建數家大型基礎零部件企業集團,增強市場開拓和新品研發能力。
關鍵零部件在短期內實現大面積突破雖然有一定難度,但是也應充分認識到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較強工業基礎的現實,相信通過三至五年的認真努力,一定能夠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