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國有企業創新思路
中部六省由于國有企業比重過大,削弱了整個地區經濟發展活力。大批國有企業虧損額居高不下,職工下崗失業人數偏多,已成為經濟發展滯后的關鍵所在。對國有企業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有助于中部經濟的總體協調和健康發展。本次論壇邀請到了江西省發改委副主任、江西省物價局王平局長,中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黃新建教授,南昌航空工業學院教師、博士研究生謝奉軍就此問題展開對話,以期對中部企業發展提供參考。
王平:兩大因素制約國企改革
配套改革和經濟社會環境已成為中部地區國企改革的“瓶頸”制約
中部地區國有企業比例過大,所有制結構相對單一,是影響中部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國企過多削弱地區經濟
中部地區國有企業比例過大,削弱了整個地區經濟發展活力。下面一組數據可以反映出其中的問題:2003年,國有工業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湖南為53.29%、山西為56.38%、安徽為55.13%、湖北為56.76%,而浙江僅為13.11%。中部地區的國有企業大批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虧損面越來越大,虧損額居高不下,職工下崗失業人數越來越多。
2003年,山西、湖南、湖北、河南與浙江虧損的國有企業的個數相比分別為314、662、495、665,浙江為161,中部省份虧損的國有企業明顯高于經濟發達的浙江。
更重要的是,國有資本的比例盡管很大,但資本的運營率卻很低。2003年,中部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每一元固定資產創造的工業總產值湖北為0.74元、湖南為0.73元、江西為1.08元、山西為0.07元,遠遠低于浙江的2.30元。這說明中部地區國有資本閑置嚴重,運營效率低下。
另外,中部地區國有企業負債過高。截至2003年底,中部地區工業企業共負債6779.38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負債5023.7億元,占負債總額的74.1%。較高的資產負債率,會使企業支付更多的財務費用,從而吞食企業更多的利潤。有的企業因為必須歸還到期債務,影響到正常生產資金的有效供給,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能正常進行。這樣的狀況顯然難以使企業具有活力。
深化改革任務艱巨
目前,配套改革和經濟社會環境已成為中部地區國企改革的“瓶頸”制約。
深化中部地區國企改革,首先要做到國企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要求有合理、完善的勞動力市場,特別對經營管理者,如廠長、經理更應靠市場機制來選擇。
其次,資金、資本及生產要素應有序配置,要有較發達和完善的金融市場,有銀行和非銀行經營機構的廣泛建立和支持,以解決國企在優化配置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金融手段缺乏的問題。要從制度上解決國企長期拖欠國有銀行的大量債務問題。
第三,要有相應配套和流通順暢的生產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解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房地產、技術、資源、商品、信息等的配置問題。要有完善的市場體系,才能優化各種資源。
深化中部地區國企改革,還要理順政府與國企的關系,在制度、體制上保證政企分開,不產生政府與企業的不正當利益關系。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宏觀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尊重“看不見的手”的基礎上,更多地是用間接調控手段調節、服務和指導企業,彌補“看不見的手”的缺陷。
中部地區國企改革要有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配套,減輕企業負擔,剝離企業包袱,消除企業的后顧之憂,使企業能輕裝上陣。要搞好體制、機制建設,優化配置人、才、物資源,為國有企業改革最后取得成功奠定物質基礎。
(王平為江西省發改委副主任、江西省物價局局長)
謝奉軍:國企孵化器促創新
創辦國企孵化器是觀念的創新、發展道路的創新、體制的創新和機制的創新
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崛起和壯大已經成為一個地區經濟持久發展的重要基礎。無論是發達的東部地區還是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都將發展高科技產業當作重點戰略來抓,并紛紛出臺新的規劃、政策以發展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
在世界范圍內,對高新技術、科技人才、知識產權的競爭空前激烈。國企孵化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創辦國企孵化器
國企孵化器是一個企業內部不斷以創新技術為“晶核”的漸進的再結晶過程。企業的重生就是一種全面的“再結晶”過程,這一過程同樣需要大量的晶核。這些晶核不僅來自企業內部人員的創新,還需要引進外部的創新源。以這些晶核為核心,企業的資源不斷集聚,最終國有企業的資源就會重新構造成為一個或多個極富創造能力的新興企業。
因此,創辦國企孵化器不但是觀念的創新、發展道路的創新和體制的創新,而且,國企孵化器在機制上也是一種創新。企業的運行,不是由計劃部門決定,而是由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由企業自主決定;企業的分配,是由效益決定,由勞動者的貢獻大小決定,由此而來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有效激勵、嚴格監督、競爭擇優、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與激勵機制,也將和傳統的國有企業不同。這一套新的運行機制,將更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從而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需要指出的是,創辦國企孵化器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指導方針。因為每個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對于具體的行業,其創辦的孵化器的操作方式也會不一樣。不同的國企,經濟效益也不一樣,其改革的急需程度和動力也就不一樣。不同的方式會有不同的效果,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判斷分析,以求實現效益最大化。
人才流失亟待解決
國有企業要發展,人才至關重要。雖然現在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人才市場上也出現了所謂的人才供過于求的現狀,但對于那些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經營管理人才來說,則是供不應求,極為搶手。
目前,中部地區不少國營企業的“一把手”都有這樣的感嘆: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被競爭對手高薪挖走,而且一點辦法都沒有。
中部地區的國有企業就像一個大的培訓學校,不僅沿海發達地區從這里挖走了無數的精英,而且內地很多合資和私營企業里的高級人才,也都是從國有企業里挖去或者跳槽過去的。這樣就造成了一方面是中部地區國企急需各種高級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又是企業自身落后的觀念和機制,導致人才大量流失。這必將帶來企業發展后勁不足,不能形成良性的運行。
阻礙國企發展癥結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部地區已對許多國有大型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造,初步搭起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框架,在許多企業中建起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班子的治理機構。
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在已進行了公司制改造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中,真正建立起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公司為數甚少。許多企業有了公司制的組織形式,但其經營機制和運作方式卻沒有股份制企業之實。主要體現為:股東會、監事會形同虛設,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剛剛開始施行以及公司內部人控制問題普遍存在。這樣的不徹底性也是阻礙國企發展的根本癥結。
(謝奉軍為南昌航空工業學院教師、博士研究生)
黃新建:利用外資與民企參與
中部地區國企改革應以充分利用外資和推進民營企業參與并重
國企面臨尷尬局面
中部地區國有企業是以能源、汽車、食品、冶金、建材、化工、機械、輕紡等傳統產業為主導的,資源型工業占有很大的比重。建國初期,中部地區依靠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了相對雄厚的國有工業體系,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隨著自然資源開采的加強和延伸,資源日益走向枯竭,開采成本越來越高,企業經濟效益也越發下滑。在諸多原因影響下,這些企業后續產業的接替工作又沒能及時跟上,使中部地區既失去了自然資源優勢,又失去了經濟優勢。
以山西為例,國有大中型的煤礦企業曾是中國煤礦業的脊梁,為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但預計6年后,山西的煤礦將會減少三成,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轉產壓力。可到目前為止,后續替代產業的工作仍沒有大的進展。許多其他資源型的國有企業也同樣面臨著尷尬局面。
對中部地區國有企業嫁接改造,實現中部地區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已經成為現階段中部地區國企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它對于中部地區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調整,實現有進有退的戰略目標,以及提高中部地區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國企改革重要途徑
充分利用外資重組中部地區國有企業,不僅是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和政企分開的有效途徑,而且是中部地區國有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企業制度創新的有效途徑。
推進民營企業廣泛參與中部地區國有企業改革,也是一條重要途徑。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革,可以使雙方的優勢互補、劣勢互避,實現雙贏。
大部分民營企業具有產權清晰、機制靈活、市場適應力強的突出優勢,而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則具有技術檔次高、技術儲備多、人才濟濟、企業規模大、社會關系廣、融資渠道多、企業管理的現代化程度較高等優勢。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既可以發揮民營企業的優勢,又可以充分利用國有企業的優勢來彌補其自身的劣勢,迅速實現上檔升級,跨越發展。
鑒于此,要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必須創造一切條件,鼓勵具有機制優勢且頗具活力的民營企業參與中部國企的改革,揚二者之長,補二者之短,實現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的雙贏目標,從整體上提高中部地區經濟的素質,進而提高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具體來說,可以讓有一定實力的民營企業對國企進行承包、租賃和受(委)托經營。而對于規模相對較小、有發展前景的國企,讓自身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采取并購、控股等直接性的產權改革方式,使國有企業變為民營企業,徹底轉換其經營機制。
對于有發展前景、規模較大而一家或幾家民營企業無力并購或控股的國有企業,則可以采取由多家民營企業參股從整體上達到控股的方式,推進國企的產權改革,使之民營化。
(黃新建為中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來源:財經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