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國外廠商優勢明顯
在經歷了2003年和2004年的高速發展之后,200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趨緩,其中電源管理芯片實現銷售額90.2億美元,同比增長8.9%,遠低于2004年增長率26.1%。但總體來看,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的市場格局未變,美國廠商優勢依然明顯(表1)。
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格局未變
在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的品牌構成仍是國外廠商處于領先地位。其中德州儀器(TI)是最大的供應商,2005年其電源管理芯片的銷售額達到21.8億元,其市場占有率為10.4%,美國國家半導體(NS)、飛兆 (Fairchild)、意法半導體(ST)和凌特(Linear)分列市場排名的第二至五位。此外,安森美、美信(Maxim)、國際整流器(IR)、Intersil以及Power Integration也是目前市場中的重要廠商。以上十大廠商2005年的市場份額合計為49.0%。
從目前全球電源管理IC廠商的區域分布來看,美國廠商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廠商。
美國電源管理器件歷史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擁有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廠商,例如TI、Fairchild、NS等。近年來,得益于市場需求,特別是高速發展的亞洲市場,美國電源管理芯片廠商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
日本該領域廠商主要有Ricoh、Sanke、Seiko、Sanyo等,雖然廠商數量眾多,但很多廠商的核心業務并非電源管理芯片。從其廠商的市場分布來看,日本國內是其最大的市場,其次是亞太(不包括日本)市場,歐美市場占有少量的市場份額。
中國臺灣的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近年來發展較快,比如Richtech、富鼎先進(APower)、茂達(Anpec)、安茂(AME)等一大批廠商。對他們來說,中國大陸和臺灣本地是最大應用市場。
中國本土電源管理芯片廠商起步較晚,技術和市場都相對落后,但近年中小型設計企業發展較快。這些企業多數由歸國學者創建,引入具有國際IC公司工作經驗的工程師以提高競爭力。其中,哈爾濱圣邦微電子、長運通、芯源科技和深圳美芯等公司都已經實現了產品量產。
受到2005年下游整機設備需求走軟的影響,電源管理芯片市場隨之趨緩。雖然全球筆記本等設備的產量要好于預期,但只能帶來計算機領域電源管理芯片市場的有限繁榮。此外,由于技術成熟,市場參與廠商數量眾多,使得中低壓電源管理芯片的競爭愈發激烈,由于競爭導致的產品價格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源管理芯片的市場規模。
中國市場保持快速發展
2005年,國內市場下游整機需求旺盛,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仍然保持較快速度發展,全年實現27.5%的銷售額增長率,明顯高于全球8.9%的增長水平(圖1)。
從應用領域來看,國內電源管理芯片市場主要分布在消費電子、網絡通信、計算機、工業控制等領域(圖2)。2005年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的銷售額應用結構中,MP3和數碼相機等消費類市場的拉動成為中國消費類電源管理市場最直接的因素,使得消費類以59.6億元占據整體市場28.3%的份額,超過網絡通信類成為最大宗應用。其次為網絡通信類占24.9%,得益于筆記本、PC和顯示器產量的增加,計算機類所占份額有所提升,達到24.1%,這與計算機類應用市場得全球性增長不無關系。無論全球還是中國,PCs(臺式機、筆記本和服務器)的產銷量都好于預期,與2004年相比,中國筆記本產量增長率近90%,LCD顯示器產量增長率超過170%,臺式電腦產量增長率近65%,成為拉動計算機類電源管理芯片市場的最大驅動因素。
電源管理市場前景燦爛
賽迪顧問預測,2006-2010年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將達28.8%,市場仍然將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電源管理產品仍將是集成電路產品中最為活躍的產品之一。未來幾年,得益于以下幾方面因素,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還將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第一,中國半導體產業環境向好。近年來,由于筆記本、數碼相機和其它IT產品的生產基地大規模向中國轉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IT產品的生產基地;加之十一五規劃已經明確要加快集成電路、軟件、關鍵元器件等重點產業的發展,未來利于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還將繼續推出。
第二,下游制造市場的拉動。隨著筆記本、LCD顯示器和數字電視等產品的快速增長,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將保持平穩快速的發展。
第三,新應用帶來新的驅動力。未來幾年,中國3G牌照的頒發以及3G應用的推廣,電源管理芯片必將會為成為網絡通信類電源管理芯片市場新的增長點,而IPTV和高清電視等方面的應用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電源管理芯片市場的快速發展。隨著汽車產量的增加,以及ABS系統、防撞、電子娛樂的進一步發展和升級,未來幾年汽車電子領域的電源管理芯片市場將保持每年50%左右的高速發展。
第四,產品結構升級的帶動。整機產量的增加以及產品結構的升級一直是芯片市場的兩個基本推動力,整機產量的增加帶來芯片產品數量的增加,而產品結構升級往往帶來價格方面的升級。隨著新應用帶來新需求,例如便攜產品就要求電壓更低、集成度更高的產品,未來產品的結構升級還將繼續,而且是驅動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