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典當行業在我省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
我省的典當行業與招標和拍賣一樣,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從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繼而向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時期,伴隨著對外交往不斷擴大重新出現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典當、招標與拍賣三個服務性行業在我國“復出”之初,如同并駕齊驅的“三駕馬車”,蓬勃發展,一度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典當行業的興盛有其必然性:
首先,典當行方便快捷。典當行每次交易,顧客一般在一個小時之內就可將實物典當成現款。
其次,典當行為社會提供了銀行機構以外的短期應急融資服務。來典當行當東西的有許多都是普通市民,其中多數典當的數額很少,時間很短,如果去銀行,銀行從其成本、利潤來考慮不劃算,不值得去做,但典當行卻可以做這類業務。
第三,現在進出典當行的很多都是急需消費時偶遇經濟困難的人士或資金暫時周轉不靈的私營企業主和個體從業者,他們一般不存在還不上款的情況,向親朋好友借錢或者要擔負人情債,或者因所需款項數額較大很難在短時間內籌齊,典當物品雖然每月要交納5%的手續費,但快速便捷,免除了人情往來,因此現今越來越多的人摒棄了向人借錢的陳規,進入典當行。
由于現在的典當行業已不再有以前的剝削性質,當年“救窮”的當鋪,如今在很大程度上擔當起的是“救急”的職責,因此,其日益成為人們樂意接、接納的融資和理財的一種手段。
然而,進入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同期開盤”的三“兄弟”在我省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分化:招標和拍賣兩位“大哥”高開高走,大漲長紅;與之相比,典當這個“小弟弟”雖也保持著發展的態勢,但總體上顯得不慍不火,有被前兩者越拉越遠的趨勢。
是什么原因造成典當行業在發展中的這種相對滯后呢?筆者所在的招標機構近年來也涉足拍賣和典當領域,取得了相應的資質,令筆者對典當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面筆者根據自己工作的實踐,試就此問題作一分析。
一、缺少政府的推動和政策的支持。
1987年末成都華茂典當行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典當行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首次業務性恢復。從1996年4月至2000年8月,人民銀行依法行使行業主管部門的權力,頒布《典當行管理暫行辦法》,并對典當行業進行了清理整頓,共保留典當行1400家,從而規范了典當行的運作并相應降低了風險。此后,典當行業得以在規范的軌道上持續發展。但和起步軌跡與之基本相同的招標和拍賣相比,在政策的制訂方面及政府的推動和扶植方面,典當行業要明顯弱于前兩者。
招標和拍賣在我國都已立法,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也相繼制訂了各種政策法規鼓勵在企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中采用招標和拍賣方式,并給予一系列優惠措施,而這兩種方式確實也起到了監管國有資金的使用和監督國有資產的處置、降低金融機構的投資風險和提高投資效益的作用,有助于防止腐敗的滋生。
顯而易見,典當行業與招標和拍賣行業相比很難被賦予類似的職能,雖然其現在無論是業務范圍還是服務理念和以前的當鋪相比已截然不同,但總的來說它的定位是“救急”的融資機構,所能擔負的職責有限。
正因為如此,在招標和拍賣的意義通過媒體被不斷宣揚的同時,典當卻無法將自身存在的意義提高到與前兩者相提并論的水平,典當行業缺少政府的扶植和政策的支持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行業門檻相對較高,風險相對較大。
與招標和拍賣行業相比,典當行業對于資金、辦公場所、執業資格等方面的“門檻”標準相對較高,投資風險相對較大,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
由于典當作為“救急”的融資機構的特性,時常有客戶要求典當名車、古玩、珠寶、名人字畫等“大件”,當款動輒幾十萬,甚至數百萬,且一般需要立即兌付,且當品在當期內亦需占用大量資金。此外,典當行至少需要一處所處位較好、面積較大的門面房作為營業場所,這種地方既不好找,租金又相對較高。典當行的從業人員,以前被稱為“朝奉”,現在叫“典當師”,在名表、珠寶等物品的典當中,典當師需用一對“火眼金睛”在極短的時間內識別真偽,評估價值,這類人才的培養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典當行業的“門檻”較高,行業入門較難,而一旦所接當品有假,風險只有自己承擔,如果一連接到幾筆這樣的業務,典當行甚至會面臨生存的問題。
與之相比,招標和拍賣行業投入資金相對比典當少的多,也不需要租用門面房作為營業場所,從業人員職業素質要求相對較低,且與采購業主和投標人、貨主和競買人之間不存在先買后賣的過程,投入小,風險又被有效分擔,投資回報率明顯高于典當。
三、舊時當鋪讓人印象深刻,人們對典當行業仍缺乏了解。
盡管現在的典當行已經和過去的當鋪存在根本不同,成為名正言順的融資機構,但很多人對其仍舊存在認識的誤區。許多人把典當和“拮據”、“潦倒”這類字眼聯系起來,他們腦海中的當鋪停留在電影中表現的——店鋪門口有一個大大的繁體“當”字,里面是高高的柜臺,花天酒地的敗家子偷了家里的珠寶換取揮霍的本錢,窮人拿了過冬的棉衣換來幾天飯食,冷漠的、只能看見腦袋的掌柜在柜臺后高高在上地用一雙貪婪的眼睛盯著來者,拼命壓低當品的價格。這種印象使得很多人在急需資金的時候,對典當行望而卻步。
事實上,舊時的當鋪是放高利貸的窩點,而現在的典當行是為人民服務的,是政府管理的,建立有自己的行業規章,典當已經成為一種利用融資工具的理財行為。如果人們都能從觀念上認識到這一點,大大方方地走進典當行,典當行業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四、行業發展缺乏“新鮮血液”。
正如前文分析過的,典當師的培養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耗時費力。當典當行業日益為人們所接受時,人才的短缺卻成了一個制約典當行業發展的“瓶頸”。
首先,典當行業是邊緣業種,從業人員本來就不多,再加上新中國成立以后曾經沉寂了一段時間,現在懂行的人已越來越少。另外,典當行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恢復以來,一直沒有確切的定位,人們不敢輕易入行。
其次,典當人才的培養周期較長。做典當行業的經驗相當重要,要成為獨當一面的典當師,先要“吃三年蘿卜干飯”。即便是高學歷的高校畢業生,也要一點一點從頭學起。否則,一筆當品的真偽或估價出現問題都有可能給典當行帶來“滅頂之災”。
再次,典當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典當行業的經營范圍包羅萬象,房產、汽車、手表、珠寶、存折、股票、國債等各種動產和不動產都可能成為當品,這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練就“火眼金睛”,判斷當品的價值,還要了解金融法規、民法、商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識以及企業會計、稅收等多方面的知識。
由于上述原因,典當行業注入“新鮮血液”的速度相當緩慢,在典當行業面臨不斷擴容的今天,巨大的人才需求與處在邊緣狀態的人才供給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缺口,顯然,加快相關人才的培養,盡快跟上行業迅速發展的步伐,是典當行業當前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五、“炒友”爭搶生意使典當行生意遭受一定的影響。
許多規模較大的典當行四周常寄生著一些“嗆行”的人,他們以高于典當行的價格引誘客人或在顧客因缺少相關證件無法及時在典當行典當物品時接受其當品,爭搶典當行的生意,行內管這些人叫做“炒友”。
如今用銀行貸款購房買車的人逐年增加,有時這部分人遇到臨時購置了“大件”商品、暫時失業等突發情況而導致“收入短缺”,但又需按時繳費,歸還按揭,于是只能到典當行來當金銀首飾等救急,但根據《典當行暫行管理辦法》,典當行的金銀首飾只能賣給銀行,當價較低,而“炒友”則沒有這個顧慮,對于這部分顧客,特別是很可能不來贖當的顧客來說,高價顯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誘惑。
另外,去典當行的部分顧客有時因各種原因漏帶了相關證件,典當行必須遵守行業規范,拒絕為其典當物品,而“炒友”則惟利是圖,肆無忌憚,找他們當東西不用證件,最終往往是部分顧客為圖方便,將物品當給“炒友”了事。
因為上述原因,典當行的生意難免會受到“炒友”的影響。
“炒友”的存在不僅減少了典當行的業務,也給社會治安的安定造成了隱患:許多通過非法手段得來的物品通過當給“炒友”達到了銷贓的目的,對于犯罪分子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快捷而沒有后患的途徑。因此,典當行業呼吁執法機關對于“炒友”給予有效的打擊,對遵紀守法的典當行予以保護。
六、房產典當步履維艱。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投資理財意識也越來越濃厚。銀行存款利率低,股市風險難測,一些頭腦靈活的居民在利用銀行信用貸款、消費貸款進行消費、投資、應急的同時,又將眼光瞄準了比銀行貸款更為便捷迅速的新的融資工具——典當。而房產是時下居民所擁有的主要大宗資產,房產典當的前景為許多業內人士看好。
2001年8月頒布的新的《典當行管理辦法》規定,典當行不僅可以做動產、財產權利質押,還可以做房地產抵押。這為典當行業提供了又一片大展鴻圖的天空。
然而實際上,雖然國家允許典當房產的政策出臺已久,但目前房產典當仍然步履維堅。
同銀行的房產抵押相比,典當行業并沒有任何特色,一切手續步驟都必須向銀行看齊,要經過房管局的審批、評估和公證等程序,都要等上十五個工作日,所以失去了方便快捷的優勢。既然和銀行程序相同,顧客了解到這種情況后,多數還是選擇去銀行。
而做房地產抵押風險很大,一筆業務的真偽出現問題或所涉及的房產有債務糾紛,就有可能給典當行造成巨額損失或將其拖進曠日持久的官司中,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且這項業務和銀行一樣要十五個工作日,收取的典當利息的比例相對于其他業務如金銀首飾又要少一點,所以,相當比例的典當行推遲了開展房地產抵押業務。
此外,房地產典當對從業人員的要求較高,它一方面要求從業人員有豐富的房地產專業知識,還要及時了解、掌握并能正確分析房地產市場的變動,為典當業務的順利實施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和依據,從而有效控制市場風險。由于許多典當行在人才上無法跟上,也造成了這塊業務處于“真空”狀態。
當前制約典當行業發展的因素較多,筆者又非這一行業的專業從業人員,因此,所做的幾點粗淺的分析和看法,難免有遺漏和謬誤的地方。
典當行業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目前已經完成了由新中國建立之前的放高利貸的窩點到如今人們融資和理財的一種手段的角色轉換。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典當行提供的銀行機構以外的短期應急融資服務為越來越多的顧客帶來了便利,其發展仍存在著巨大的空間。如何突破典當行業發展的“瓶頸”,追趕招標和拍賣的腳步,是值得每一個典當從業人員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