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床工業面臨四大嚴峻挑戰
中國機床工業56年來,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體系,車、銑、鉆、磨、齒輪、電加工、成形機床等,以及各種配件、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均有生產。數控機床自1958年研制出第一臺至今48年來,已取得了一定經驗,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合作生產世界先進產品,在技術上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是振興機床工業、發展數控機床極為有利的條件。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GDP、固定資產投資、外商投資近年來均實現持續高速增長,市場需求旺盛,汽車、航空、軍工、IT工業等機械工業各部門均需發展生產,購置各種數控機床,各機床企業和配件企業任務飽滿,產銷形勢較好。2005年國內機床產值達50億美元,比2004年增加25%。2005年機床進口額、出口額、消費額分別約為67億、8億、109億美元,分別比2004年增加15.9%、53.8%、17.7%,其中出口額增長最快。全國需要大量數控機床,其市場前景廣闊,預計2006年形勢會持續大好。所有這些,對于發展中國機床工業、加速數控機床開發,均是難得機遇。
另外,在2005年,國家對振興機床工業、加速發展數控機床,更加重視關注。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了一些重要機床企業,國務院通過了《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其中,將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設備、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列為國家重點的振興目標之一。國家還明確提出了科技發展“自主創新”的奮斗目標,這也對今后我國機床工業、數控機床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嚴峻的挑戰
的確,中國機床工業遇到了良好的發展振興機遇,但是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第一,我國整個機床工業有22萬人之多(美國有4萬人、德國有6.7萬人、日本有3.8萬人),卻嚴重缺乏有理論、有經驗的各種專家、人才、熟練技術工人,對數控機床主機、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刀具、量具等許多關鍵技術不能掌握,更難以創新。
第二,目前國內整個機床工業缺乏深入系統的科研工作,雖利用國外先進的數控系統、功能部件配套開發出一些高檔數控機床,并逐漸進入機械、汽車、航空、軍工等部門使用,但對數控機床很多關鍵技術,并未登堂入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許多共性問題(如機床剛度、熱變形、振動、噪聲、精度補償等)、特性問題(如各類機床的加工工藝、機床布局、結構、重要部件、驅動、控制等)上嚴重缺乏深入系統的科學實驗與分析,更缺少國內外先進樣機對比試驗,尤未積累詳細實驗數據資料,作為改進創新的依據。
第三,目前國內生產的一些數控機床,在質量、可靠性、穩定性、耐用性上,與國外先進產品尚存在明顯的差距。國產機床雖大都采用國外先進數控系統、功能部件配套,但自制部分小毛病多,在設計、制造上不夠精致周密;加之交貨不及時、服務欠周到,用戶意見較多,因此仍需大量進口國外產品。即使是國內能造的中檔普及型數控機床,市場占有率也很低,汽車、航空、軍工所需高性能裝備,幾乎全部進口。
2005年國內生產約6萬臺數控金切機床,占金切機床總產量45萬臺的13.3%,但60%以上為經濟型,出口約6000臺;而進口的2.3萬臺則全部為中高檔,進口量為出口量的3.8倍。目前國產數控機床的市場占有率僅為27%左右。2005年機床進口額67億美元,出口額8億美元,逆差高達59億美元,比2004年的52.6億美元增加了12%,并且有不斷增長趨勢。
第四,國內的主機、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刀具、量具企業之間,缺乏健全的產學研體制,無法實現技術上的緊密合作,而且國外不少大型先進獨資企業,已不斷進入中國生產機床、占領中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機床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而整個機床工業卻缺乏合理的戰略戰術,發展數控機床技術的方法、步驟零亂,又不能充分發揮個體、集體戰斗作用,因此形勢雖好,但前途堪憂。
關鍵在“人”
發展生產的三大要素,是人、生產工具和資源,而人是根本的根本,工具和資源全由人來創造、支配。新中國建立半個世紀以來,機床工業在發展中也取得了不少經驗,上世紀50年代,由于有大批前蘇聯專家指導,在極端艱苦條件下,順利高效地建立了18羅漢廠、7大綜合機床研究所,并靠國內的專家人才,指導發展高精度機床,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其后的嚴重教訓是專家人才逐漸失散、科研工作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但由于缺乏科研人才,至今數控機床的許多關鍵技術仍沒有掌握,依賴于國外。
多年來,由于整個機床工業嚴重缺乏專家、人才、熟練技術工人(目前多數機床企業中技術人員僅占8%左右,個別達到10%、15%,與國外差距很大),因此盡管各方面對于數控機床都知其重要性,但不能深刻了解其技術特點、發展規律,缺乏正確的發展方針、政策、方法、步驟、措施,對國外許多先進關鍵技術不能很好地掌握,重要的數控系統、功能部件,以至所需刀具、量具,全仰仗國外進口配套,難以實現自主創新。
由于嚴重缺乏專家、人才、熟練技術工人,對國內外整個市場、用戶生產需求、加工工藝,了解不深,應變能力差,因此,對如何正確實現體制、機制改革,如何正確進行科研、設計、制造、使用,甚至對當前機床工業面臨的許多關鍵問題,如如何正確地一步步培養人才、加強科研、提高質量、加強合作、互相配套成龍等一系列難題,缺少正確對策,更無有效具體措施。而當年大批專家指導建立18羅漢廠卻是建一個成一個,7個綜合機床研究所也充分發揮了“參謀、攻堅、組織、服務”四大作用,帶頭組織機床企業發展高精度機床,自身前后相比,專家、人才的重要性立即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