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周刊》:看熊中國經濟為時過早
中國經濟還不能排除硬著陸風險,但是軟著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現在銀行貸款的標準比1993年-1995年要高。對于房地產泡沫破滅的危害不應估計過高。2008年中國經濟將有一輪更大的增長
上個月中國股票價格暴跌,何時資金會再度投入,關鍵取決于對中國經濟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看法。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做出一個硬著陸的預期可以使我以后的日子更好過一些。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持續走強,我可以說:“看,泡沫越來越大了,對經濟的破壞將會更加嚴重”。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趨緩,我則可以說:“看,硬著陸開始了。”
硬著陸風險未排除
只要經濟需要干預,硬著陸的風險就不能被排除。決策層采取的手段可能過分柔和,使經濟泡沫愈加膨脹,或者過分強硬而引發硬著陸。
外需是中國經濟前景的另一個不確定因素。出口好轉已經進入第三年,對整個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顯著的貢獻。照此發展下去,特別是隨著現在出口成本的提高,適度放緩是不可避免的。
實際上,我們早已經對經濟前景做出了簡單勾勒:今年晚些時候,中國的出口增長將開始趨緩,這種下降趨勢會持續到2006年。在2003年11月發表的《當心!中國的經濟增長正在調整》一文中,我們指出“2004年經濟增長保持強勁,2006-2007年放緩,2008年將開始一輪更大的增長。2004年,消費增長將恢復,同時投資增長將放緩,出口仍然保持強勁。2005年到2006年,增長減速的情況很可能從投資領域蔓延到出口及消費領域(減速幅度小于前兩者)。這里我們對全球需求采取了較保守的估計。照此下去,出口可望在2007年恢復,消費和投資也隨之在2008年回升。到2008年,中國的商業周期將由消費而不是投資帶動。汽車會變成‘日用品’,汽車文化將在中國消費和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
更可能的還是軟著陸
現在看熊中國經濟還為時過早,這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以下若干因素會對中國出口增長速度即將來臨的回落產生一定的阻力:1)世界其他地區的生產制造活動向中國的轉移,不僅推動了出口,還減少了進口。過去在海外生產的中間產品,現在在中國制造,并且價格更低;2)全球的外包;3)私營企業的增加使出口行業競爭加劇;4)過去3年,出口行業設備升級;5)必要時增加出口退稅。另外,此次出口增長的回升并不像1994-1995年那么夸張,所以隨之而來的低迷也不會像1996年那樣嚴重。
第二,現在經歷的內需回調不會像上一個周期那么痛苦。這是因為鑒于這次回升沒有1993-1995年那次那樣夸張,政策性緊縮也不會像1993-1995年那么明顯;過熱還沒有大范圍存在;CPI的上升這次也不可能太高或持續時間太長。
第三,中國的最高領導層很清楚的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像中國這樣正處在人治到法治轉型期的社會是不完善的,任何經濟硬著陸必將導致政治危機。當然,政治意愿本身并不足以阻止經濟硬著陸。更重要的事實是中國的政治體系仍然保持高度集權;因此,如果有必要,中央政府仍然能調動資源以使經濟著陸速度放緩。事實上,1998年朱總理決定實行財政刺激手段時就是這樣做的。
第四,今天的過度投資意味著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增長低迷期將伴隨著生產能力過剩和通貨緊縮。這種環境下,如果必要,中國可以采取貨幣刺激手段來防止經濟硬著陸。
最后,越來越多關于硬著陸的討論也使中國愈加意識到這種風險,因此在執行緊縮政策時愈加小心。銀行放貸標準仍然高過1992-1995年時期的標準
盡管銀行的放貸標準自2002年7月以來已經顯著降低,但現在的標準仍然比1992-1995年那段時期要高得多。首先,在上一個經濟周期中,通過間接在銀行間市場對投資信托公司的放貸活動,商業銀行受到房地產業的影響。從而造成他們對資金安全的錯誤判斷。其次,在前一個經濟周期,貸款完全是針對房地產開發商的,現在則有對住宅購買者的貸款,因此,信用風險由開發商和買房者共同承擔。到2003年9月底,對房地產行業的應收貸款已經從1998年的3110億元增至2.1兆元,占總應收貸款的13%。其中,8%是抵押貸款。然而在新貸款中,大約17%與房地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