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熱捧瑞士巨災債券鏡鑒
“在瑞士,一旦發生巨災,政府將承擔1/3的損失,保險公司承擔2/3。”6月23日,在位于伯爾尼的瑞士聯邦環境部會議室,相關負責人AnddreasGoetz告訴本報。Goetz認為,如果中國也有巨災保險制度,此次南方洪災,中國政府只需承擔諸如建壩護堤之類的少量費用。
Goetz所在的政府機構與瑞士再保險公司(下稱瑞再)正在進行風險管理方面的合作,他希望研究結果在雙贏的基礎上引入中國,幫助中國預測風險損失,防災與減災。
瑞士的巨災債券、指數保險等風險轉移方式以及公私合營等應對災難之策或許能給中國提供借鑒樣本。瑞再全球非壽險風險轉型負責人MartinBisping透露,如果有中國巨災債券的話,國際投資者也愿意購買。
0.2%與30%
“中國在9900億元人民幣的損失中,保險賠付只有3000億至4000億元。例如汶川地震保險賠償僅18億元人民幣,占8450億元人民幣經濟損失的0.2%。”瑞士再保險公司的巨災風險負責人PeterHausmann說。
據悉,該數據遠遠低于全球30%的巨災保險水平,一些發達國家甚至達到60%-70%承保率。
瑞再亞洲農險負責人RomanHohl說,諸如中國耕地減少、糧食價格上升、農業產品需求增大等因素,加上氣候變化,更提高了糧食生產的風險。以2008年為例,氣候變化導致中國東北13億美元的經濟損失。Roman預計在2030年,經濟損失會是現時的兩倍,達26億美元。“我們需要整合的措施,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從而控制相關成本和效益。”
瑞士再保險自然巨災風險專家周俊華博士認為,在應對極大自然災害的準備工作中,金融市場和保險市場可以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有助于分散風險。
具備“一觸發,就賠付”特性的緊急救助指數保險計劃,更是災后迅速得到救災資金的有效手段。指數保險即投保人的損失觸發基于在指定地點發生的巨災預定參數,指數觸發機制是基于在特定地理范圍內,事先定義自然災害事件的大小參數。
瑞再公共部門負責人 Reto Schnarwiler說,有效管理自然災害風險需要公私合作,例如公共機構提供監管架構,而私營金融機構傳授知識與經驗;此外,多國政府都認同,將自然災害風險,透過保險公司轉移到資本市場。
“巨災債券”受熱捧
巨災債券(CatBond)便具備風險轉移功能,該債券也是風險連結證券(ILS)之一(一種把保險相關風險連結到資本市場的金融產品)。
“如果發生地震,則視乎地震級數及合約條件,投資者有可能失去本金和利息,因為債券發行人要以這些資金來付賠償。”瑞再全球非壽險風險轉型結構設計師王星說。
“風險連結證券與其它投資產品不相關,投資者可以分散風險,可令回報率最大化及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所以投資者愿意投資這類產品。”王星說。
據悉,瑞再的巨災債券自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的總回報率達25%,而同期巴克萊BB級的美國高回報公司債券回報率只有7%。
Martin介紹說,目前對于投資者而言,已有很多針對美國和歐洲市場的巨災債券(CatBond),且大受歡迎。現在,投資者都希望看到其它地區例如中國能有相關的產品。
一個可能的假設是,在中國市場發行巨災債券(CatBond),外國投資者可以透過QFII投資;如在中國以外市場發行,則投資者借助QDII通道。原則上,證監會體系內的QDII可以投資國際巨災債券,但保監會監管下的QDII尚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