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異體監護維修體系的建立與實施
近幾年來,油田裝備管理工作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關懷和支持下,為了克服設備老化和更新改造投入不足的矛盾,在設備的現場管理方面不斷創新,依靠技術進步,加大設備現場管理力度,堅持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開展了部分設備的異體監護管理工作。特別是在開發系統注水泵管理上先行開展了異體監護管理和維護,并逐步由注水泵事后維修轉向預知維修,大大降低了注水設備維修費用,提高了管理水平。有效保障了油田1293口注水井的正常運轉和平均日注水10萬方的任務完成。
一、 設備異體監護體系的建立
幾年來,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油田各單位設備管理工作者的積極努力下,油田各級裝備管理部門在抓設備現場運行管理方面,堅持把建立異體監護體系、完善監護手段、普及監護技術、落實監護制度作為保障設備現場運行完好的重要手段。自2000年開始,針對油田開發系統設備管理人員在注水設備管理上整天忙于處理現場維護、維修、配件保障等問題,但注水設備管理卻始終處于被動局面。雖然采取加強現場管理,加大改造力度,積極與專業化維修單位和配件供應部門協作,注水設備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一直提不高,部分注水井、斷塊注水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注水設備運轉的被動局面始終未能擺脫的現實,油田有關部門積極組織、協調有關方面,有計劃、有步驟的在采油一廠、采油二廠、采油三廠、采油五廠的注水設備上開展了設備異體監護試點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健全、有效的設備異體監護體系,即:通過與設備專業化制造、維修廠家的結合,委托技術能力強的單位對連續運轉設備進行全過程跟蹤,實行監護、保養、修理一體化服務。該體系包括包含設備日常檢測、周期巡檢、狀態分析與故障診斷三個層面。其中設備日常檢測由設備操作者或維護工人以簡易檢測儀器、工具來完成。周期巡檢由專職檢測組以各類檢測儀器完成;狀態分析與故障診斷依據周期巡檢的歷史數據及利用較高檔、精密的診斷儀器測試由專業部門和人員完成。
設備異體監護的目的主要是以提高設備維修質量、保證設備安全生產、降低維修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積極 開展設備的狀態檢測和質量控制工作,積累經驗和必要的數據,建立企業標準及運行劣化設備的故障診斷,做好設備狀態修的前期準備工作,逐步實現設備修制的改革,使設備維修由計劃維修制向預知維修制逐步、穩妥地過渡。
二、設備異體監護的具體實施方法
設備異體監護實施的具體方法就是;在落實設備異體監護管理機構的基礎上,從設備的狀態檢測入手,逐步開展設備的故障診斷,及時搞好設備的故障預測和設備狀態預測工作,加強設備巡回檢查和狀態巡查力度,對異常設備測試記錄進行及時分析,查找故障部位,做好設備的日常管理和故障維修工作。由于油田各采油廠地質情況和設備類別等的差異,設備異體監護維修在具體操作上各廠有所區別,目前油田共有214臺注水泵實行了異體監護維修,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甲、乙方的雙贏。
采油一廠53臺注水泵的異體監護、維修保運(20臺大港泵,7座計量站26臺單體增壓泵)98年交由特修廠實施注水泵異體監護維修。在此期間根據地質注水調整的變化,雙方適時調整監護目標和條件,特修廠為落實合同承諾,提高服務水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解決了生產中許多困難,不但保證監護泵正常運行,還積累了設備上的技術革新改造,降低監護成本。
采油五廠在注水泵異體監護維修試點工作中,緊密結合自身開發地質實際,在注水壓力逐年上升,設備老化日趨嚴重,造成故障停機率高,正常維護保養困難加大的情況下,在2000年開始分別對全廠82臺注水泵與有關廠家簽訂了《增注泵異體監護維修合同》,充分依靠其機加工能力,使維修時零部件供應得以保證。同時在合同中明確了甲已雙方責權利,明確要求乙方在前線各油區泵站住人,24小時有人值班,每天對運行中增注泵進行一次巡回檢查,以保證隨時處理發現的問題。并在合同條款中對設備技術指標進行了明確,要求設備完好率達到95%,設備運轉時率達到87%,完成地質配注率達到90%,故障停機率小于0.6%,一、二保對號率達到100%,以上指標采用月度考核,每降低1%扣減相應費用。
采油二廠針對134臺柱塞式增注泵;55臺單體柱塞式增注泵。由于增注設備較多,專業維修人員、專業維修設備、維修手段都難以適應生產需要,因而造成維修更換配件費用較高,僅2002年消耗配件627.28萬元,平均單泵3.32萬元。運行時率在85%左右,設備完好率為89%的現實情況。廠設備管理部門首先對采油四礦增注泵的臺數、注水壓力、使用年限、當前運行狀況等進行認真調查摸底,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對采油四礦35臺增注泵進行異體監護招標,并且制定了針對甲、乙雙方的《設備異體監護維護維修考核辦法》,采取招投標方式確定了監護維修廠家,并明確了年承包費用及要求設備監護方要嚴格執行《設備異體監護維護維修考核辦法》,廠注水隊安排專人負責跟班監督,檢查維護過程中的安全操作和驗收維護效果,每月組織考核一次。監護方配備監護人員5名、車輛1臺。監護人員居住點設在廠注水隊,便于互相聯系。109#、110#增注站各安排值班人員1名。35臺泵實行24小時連續監護。監護方式為晝夜巡查2遍,如遇突發問題監護人員2小時內必須趕到現場處理。自2003年6月份實施監護以來,目前35臺注水泵運轉良好。
采油三廠經過多次調研,根據生產實際,本著成本節約、方便管理、提高設備完好率和利用率等的原則,2004年2月份起,對文明寨油礦、馬寨油礦、衛東采油區和古云采油區四個生產單位的共44臺增壓注水泵委托油田特車修造總廠七分廠進行為期一年的異體監護管理。
監護內容包括:泵的維護保養(日常維護、例行保養)、壓力等級的調整、泵的大修等。
監護范圍包括:自注水泵進口法蘭至出品法蘭及皮帶護罩等。
考核指標包括:設備完好率達到99%以上,一、二保對號率100%,容積效率90%,完成地質配注率90%。
監護協議要求:監護人員每天至少對所監護設備進行一次巡回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對每天的監護情況做好記錄。實行月考核、月結算,結算按設備實際運行臺數計算(備用泵也在監護范圍但不結算),費用1350元/臺。
三、 開展設備異體監護取得的經濟效益
通過在油田開發系統開展注水泵異體監護工作試點,我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1、減少了生產管理環節。異體監護是設備管理機制上的一個創新。即通過與設備專業化制造、維修廠家的結合,委托技術能力強的單位對連續運轉設備進行全過程跟蹤,實行監護、保養、修理一體化服務。由于實施了監護單位對設備的直接監護,使用單位減輕了技術人員簡單重復的協調、監督、處理工作量,也減少單位間的協調處理工作量,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和時間抓好生產經營。
2、保證了配件質量和修理質量以及維護、保養、修理的及時性,縮短了維修周期,提高了設備完好率。監護單位既參與了設備的直接管理,又是設備維護保養所需配、附件的生產制造單位,為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信譽,達到與設備使用單位長期合作的目的,促使經營者對施工質量、配件質量和服務質量的管理力度,有了長遠的打算。
另一方面,監護質量由設備使用的基層單位按監護協議內容要求直接實施考核,監護單位對所監護設備的責任心得到加強,維修、保養、修理質量得到了提高,設備得到了及時修理,提高了設備完好率。
3、降低了生產成本。設備異體監護是根據生產管理實際,多方考察并認真統計設備歷年材料消耗和管理費用后,在同監護單位多次談判,本著雙贏原則而實施的;并且監護是對所監護單位的所有增注泵,而結算是按實際運行臺數計算,既有效保證了備用泵的完好和注水需要,又使費用構成更加合理。不但降低了人工管理成本,材料費用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4、拉近了使用現場與制造的單位的距離,利于產品質量的提高和設備的技術升級。由于監護單位直接參與設備的管理活動,對設備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到及時了解,對設計、制造中出現的技術缺陷得到及時準備的反饋,能有針對性的提出整改措施和改進方案,對癥下藥,使設備運行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5、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采油一廠53臺泵年降低維護費用200余萬元,設備利用率提高了3.5%。采油五廠通過實施增注泵監護,設備利用率上升了3個百分點,年增加注水量7.5萬方,年創效80余萬元。采油二廠實施異體監護后,35臺增注泵運行時率達到93%,超過監護前3個百分點;增加有效注水1.5萬方;一保、二保對號率達到100%。維修費用平均每月降低材料費用5.59萬元,運行全年可節約60萬元。采油三廠在開展三個月的異體監護實踐后,普遍感到設備完好率、利用率都有較大提高,設備維護費用也明顯下降。
總之,通過在注水設備上開展異體監護維修,提高了設備完好和利用率,提高了油田開發的注水時率,增加了有效注水量,降低了生產成本,綜合效益比較顯著。
四、 今后改進的幾點建議
經過幾年來油田開展設備異體監護維修的實踐,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1、甲、乙雙方在設備使用、維護管理認識上還存在差異,有待進一步溝通,以尋求一種管理模式的共同點,追求更好的雙贏經濟效益。
2、在設備現場日常工作中,對質量技術要求雙方存在差異,有待進一步改進。如部分設備例保、一、二保對號率、“十字作業”等。
3、設備全過程異體監護的維修保養記錄檔案,配件和材料消耗明細等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