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火電脫硫市場亟需進行規范
火電廠的二氧化硫排量,已經超過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的 50% 。從 2003 年開始,我國加快了對火電廠二氧化硫排放的治理力度,但國內脫硫行業缺乏行業規范,引發脫硫市場惡性競爭,嚴重影響到我國火電脫硫進程。
隨著國家對火電廠脫硫治理日趨嚴格,脫硫市場日益火爆。到 2004 年底,全國約有 2000 萬千瓦裝機的煙氣脫硫設施建成,約 3000 多萬千瓦裝機設施正在施工建設。未來幾年,將有 3 億千瓦裝機的煙氣脫硫裝置急需投運和建設。短短幾年內,國內火電廠煙氣脫硫公司發展到近百家。然而,許多公司沒有足夠的技術、人才支持,生產的脫硫設施質量不過關;
一些承包商鉆審批手續不規范的空子,只要掛靠一家外國公司就成了有國外技術支持的脫硫公司。脫硫行業市場的混亂直接導致低價惡性競爭、招標無序。
由于國家沒有指導價,沒有嚴格的技術標準,一些脫硫公司的競標價低得可怕,幾億元的設備砍價就像買一件背心一樣。而截至目前,電廠建設脫硫裝置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發展改革委國債資金、排污費返還、銀行貸款、企業自籌等。低價競爭表面上節省了資金,但實際上造成的損失更大。脫硫行業管理混亂更加制約了國產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