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權”攔路溫商北上并購遭遇“水土不服”
去北京“買”國企,溫商今年初的大規模出擊之舉,曾被業界認為是溫州民資繼房產和能源之后的新一輪投資熱潮。然而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里,這種熱情卻經歷了一場“冰火兩重天”。
關注過溫州民企動態的人士也許還記得,去年12月份當北京產權交易所來浙江獻上180多個國企招投標項目的“大禮”時,溫州商人們歡呼雀躍的情景。但由于存在諸如控股權、價格等方面的矛盾,至今為止,180個項目最終成交的僅10余個。
當時,溫商的抱團北上,曾一度被輿論寄予厚望。今年2月,多家溫州企業還相約進京,與北京國資委的180多個國企改制項目進行接洽。豐富的投資品種,覆蓋制造、服務、房地產開發等10多個行業;北交所還推介了部分中關村高科技項目,涵蓋醫藥、IT、新材料等多個領域;2008年奧運會的一些投資項目也加入到了該次“招商”行列。
然而事情進展并不順利?!皠傞_始時,確實有多家溫州企業對一些項目有濃厚興趣,也留在北京洽談。但后來出現了種種問題,談判周期拉得很長,一些溫州企業逐漸失去了耐心。”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據相關信息反饋,十多家留京洽談的企業沒有一家最終談成。今年4月初在溫州舉辦的第二場“北京-溫州項目投資推介會”冷清收場,或許已經讓人們聞到些異樣的味道。當時北京產權交易所帶來的幾個項目甚至比第一次更有誘惑性,但到場的溫企卻遠不如第一次那么多了。主辦方也以“遭遇尷尬”來形容此次推介會。
記者從有效途徑獲得的消息是,到目前為止,當時北京方面提供的180多個項目最終成交比例不足10%,有溫州民企參加的項目甚至更少。對此,相關人士用到了“水土不服”這個詞。他認為,北京有關方面的本意是希望通過溫州民資的注入,為國企改制帶來活力,所以政府的熱情很高;但被收編的一些企業卻并不十分積極,讓收購的進程變得十分緩慢。
價格也是一些合作無法順利達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曾多次參與溫州企業在上海、東北等地國企改制的張先生告訴記者,北京企業單方面通過北交所報價,然后讓溫州企業討價還價?!斑@樣談判的空間就會小很多,操作的難度就比較高?!?br>
“最主要的還是控股權上的問題”,曾北上談判的一家溫州企業負責人表示,許多溫州民企表達了強烈的控股意愿。但在現階段,買斷式的操作模式還缺乏相應的土壤。
作者:羅凰鳳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