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說:市場迎來并購時代
繼中石油之后,中石化以現金143億元要約收購揚子石化、齊魯石化、中原油氣和石油大明等四家A股上市子公司,加權平均溢價達21.2%,溢價幅度遠超市場預期。這直接對兩大板塊形成了積極作用,其一是中石化旗下剩余的A股上市公司上海石化、儀征化纖、泰山石油、武漢石油、石煉化、魯潤股份等;其二是中鋁系的山東鋁業、焦作萬方、包頭鋁業、蘭州鋁業等。
市場對這些品種的預期較為積極,且前景也更為明朗。
中國石化董事、財務總監明確表示中石化其余A股上市子公司肯定要收購,只是時點上尚未確定而已。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市場預期迅速拔高,這可能對其他收購案帶來一定的障礙,上市公司股價大漲將令溢價收斂甚至使收購方放棄收購,中石化公布收購方案時旗下A股有不同程度調整,可見時點的選擇和市場狀況也有很直接的關系。因此,中石化系、中鋁系的收購進程也可能因市場變化而改變,或是加速,或是暫時擱置以等待更有利的時機。
我們認為,投資者固然應關注這些品種帶來的套利機會,但更應該看到,中國真正的購并時代已經拉開大幕,正是購并行為引發了二級市場對企業價值的重估,并由此爆發出更多、更大的機會。購并時代正式啟動主要得到以下因素的支持:中國加入世貿后開放程度大大加強,外資跨國企業滲透的領域和層面更廣更深;隨著近年的發展,國內也漸漸崛起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實力越來越強,而國內行業集中度普遍偏低為這些龍頭企業購買、擴張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國內市場日趨規范,新《公司法》、《證券法》出臺、股權分置改革順利推進、上市公司素質不斷提供,使購并行為在市場定價和法律環境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好的支持,尤其是經歷大幅調整之后,二級市場上已經出現更多價格合理甚至被低估的品種,這為證券市場并購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從國內購并行為來看,現在開展得最火熱的是企業集團的內部整合,除了中國鋁業、中國石化之外,投資者還可以關注兵器集團、百聯集團、中電投等大型企業集團的整合進程。以兵器集團為例,2005年9月20日國資委與證監會聯合上報的《關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重組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并到境外上市的請示》獲得國務院批示,并同意了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重組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并到境外上市的方案,迄今為止,兵器集團已將原全資控股公司長安集團旗下的長安汽車股權轉讓給南方工業汽車股份公司,推進集團公司業務整合與資產重組。此外,已有部分實力較強的行業龍頭不斷縱向擴張,收編同行業企業。和國內購并案有所不同的是,外資更看重中國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因此,他們并不太多計較國內企業的當前業績,而對該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更為注重。
除了已經浮出水面的石油化工行業之外,食品飲料、零售、造紙、鋼鐵、能源、電力行業的購并機會也不小,我們將做后續跟進分析。(何克)
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