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擬推內銷集中申報模式加工貿易企業或先行
政府正在力圖把國內過剩的出口產能導向內銷市場。
經貿系統人士2月20日向本報記者透露,海關總署最近下發了一份意見稿,正醞釀系列措施推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向內銷市場。
意見稿中最為關鍵的一條便是,海關可能在全國推行“內銷集中申報”模式——加工貿易企業可以先行內銷,一個月內再集中辦理一次內銷手續并繳齊稅款。
不過,上述辦法可能僅僅適用于信用評級為A類及A類以上的出口企業或者是海關聯網監管的企業。
政策的松動,這是一個積極信號,但是能否如愿帶動出口轉向,這對外向型經濟高度依賴的經濟體來說,是一條必須轉型之路,然值得注意的是,艱難的渠道拓展及高額的品牌維護成本都在制約出口企業轉型的積極性。
轉內銷:副省長掛帥
本報記者獲悉,正常情況下,加工貿易企業每一批貨物轉向內銷之前,都需要事先向海關申報,并補齊之前料件進口的關稅,否則將被視作走私。
不過在出口受阻內銷增多的背景下,每批次都提前申報并完稅,可能打亂企業正常的銷售節奏,“傳統的操作模式急需調整”。前述人士表示。
早在2007年中,商務部就曾將加工貿易的內銷審批權從省一級商務主管部門下放到地市一級;“內銷集中申報”去年也已在小范圍內開始試行。
東莞市外經貿局相關負責人2月23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5月該局就曾經與黃埔海關成立內銷專項工作小組,選取了100家外資加工貿易企業作為試點,推行“內銷集中申報”模式。
海關允許這100家企業先行內銷保稅料件及其制成品,并在內銷當月內(最遲于次月15日前)集中辦理內銷繳稅的申報手續。
這100家企業均為海關聯網監管或是出口信用評級為A類以上的企業,“這實際上已經對企業的年進出口額有了一定要求。”該人士表示,聯網監管的企業無須擔保,不過非聯網的AA類或者A類企業則需要出具銀行保函。
試點不足一年,效果已開始呈現。
根據今年1月東莞市政府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2008年東莞外資企業實現內銷總額1673.6億元,比上年增長19.5%,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出口訂單減少的影響。
簡單測算發現,這增加的279億人民幣內銷額,大約占據東莞2008年全年出口額的6%。
黃埔海關駐鳳崗辦事處的統計顯示,2008年該關區內銷征稅達2.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92%。
今年1月廣東省的十屆四次全會上,省長黃華華也曾贊賞東莞內銷試點的成果,更表態要將東莞出口轉內銷、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經驗推廣至全省。
本報記者獲悉,廣東省的系列出口轉內銷扶持政策也在醞釀中。廣東省外經貿廳曾于去年8月中旬經省政府同意,下發了一份《關于推進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的指導意見》至廣東地級以上市政府,要求各級外經貿主管部門定期上報本市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的有關情況。
廣東省外經貿廳人士向本報記者介紹,雖然加工貿易擴大內銷的規劃和具體實施細則仍未厘清,不過基本的框架已經明確。
意見指出,省政府將建立由分管副省長為召集人,省財政廳、外經貿廳、國稅局、地稅局、海關廣東分署和廣東檢驗檢疫局等有關部門、單位領導參與的“省推進加工貿易擴大內銷聯席會議”制度;其次,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擴大加工貿易內銷工作納入當地外經貿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考核;此外,省財政也將安排資金,對擴大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給予獎勵。
兩大瓶頸制約
對于外貿依存度長期高位運營的經濟體來說,轉內銷一直是一個尋求破解的難題,但至今對于銷售渠道建設和品牌維護,制約出口企業轉型內銷的兩大瓶頸仍無有效之路徑。
“渠道或是品牌,有其一,企業都尚能勉強立足內銷”,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告訴記者,目前試水自有品牌內銷的多為大型集團企業,業內普遍的說法是,十家企業嘗試做內銷,未見得能有一家成功。
出口企業僅僅具備的生產制造能力并不足以應付內銷,中山絲綢集團總經理關天計告訴記者,“從產品研發、渠道建設到整個運營管理,所有環節出口企業都需要重新補課。”
中山絲綢集團從事內銷已經數十年,也是國內少數能從內銷市場盈利的出口企業之一。關天計介紹,雖然自有品牌“雅迪斯”在一線城市已經擁有超過80家的直營店鋪,不過想在商場爭得一理想鋪位仍然困難重重。“大部分國內品牌認知度不高,零售終端更傾向于國外品牌。”
他說,內銷的利潤率一直遠遠高于出口利潤率,不過目前內銷占公司年銷售額仍不足10%,“我們考慮逐步增加內銷占比,希望維持每年20%-30%的內銷增速”。
高額的品牌維護費用也為轉型內銷設置了門檻。
廣東一家大型紡織服裝集團董事長告訴記者,這家國內排名前十的輸美服裝企業,內銷一直未能實現盈利。其旗下兩個內銷品牌創建已有10年,品牌維護成本已經由創建之初的每年3000萬逐步縮減至目前的1200萬。“出口帶來的利潤在逐步縮減,集團根本無力再繼續投入高額成本維系內銷市場。”
“做品牌就是燒錢,沒錢根本沒法做!”該人士感嘆道。
中山絲綢的“雅迪斯”每年的運營費用也已經超過5000萬,其中約有1000萬為營銷及廣告投入。
即便內銷之路阻力重重,在外部需求銳減的背景下,出口企業仍不得不嘗試依靠穩定的內需市場作為支撐。
廣東省外經貿廳去年底的調研顯示,綜合受訪企業反饋的情況判斷,2009年廣東出口企業的訂單下滑預計在30%左右。
不過這30%的訂單,就未必能悉數轉至內銷市場。
汪前進分析,以紡織服裝為例,中國每年約600億件的服裝產量,約有50%都是用于出口,國內消費僅300億件,“內需市場不可能在短期內急速膨脹消耗多余產能。”
近年,國內服裝銷售額的年增速一直維持在15%左右,考慮到去年9月開始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持續下滑,“2009年這一增速能夠維持在10%已經不錯”。
他表示,較為樂觀的判斷是,2010年前后,國內服裝產業在完成產能淘汰及內銷轉型后,能夠實現以國內市場為主的格局,內銷與出口的比重將由目前的5:5調整為7:3。
利潤率的變化也是內銷的驅動力之一。
同樣以紡織服裝為例,汪前進說,服裝出口的平均凈利潤已經由2005年的8%-10%下降到目前的1%-2%,而內銷仍然維持著平均2%-3%凈利潤水平。
“這1%的凈利潤差,就有可能迫使出口企業轉向,畢竟一旦停產,損失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