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商用車如何走出“合資即失敗”怪圈
當國內合資企業生產的國外品牌在我國轎車市場縱橫捭闔之時,用于運輸貨物的我國本土商用車卻依然我行我素,占據我國70%的市場份額。長期以來,國內商用車企業與跨國公司合資鮮有成功案例,“合資即失敗”基本上成了商用車企難以闖出去的怪圈。
最近,在重慶舉行的首屆中國商用車發展高峰論壇上,商用車企業如何合資引起專家們的熱議。合資商用車品牌“叫好不叫座”
從近年來國內商用車與跨國公司合資的情況看,不少合資企業并未產生“1+1>2”的效果。沃爾沃與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合資生產的重卡,前半年銷售量僅100多輛;而東風與日產合作的重卡,每年四五百輛的銷售業績也不足稱道。業界認為,國外品牌售價高昂是合資企業兵敗商用車市場的重要原因。
與轎車市場相反,我國商用車市場依然是自主品牌占據統治地位。以重型汽車為例,我國主要有一汽、東風、福田、中國重型汽車、陜西汽車、上汽依維柯紅巖六大家,其中大部分企業是土生土長的國內企業,上汽依維柯紅巖則是剛剛在今年6月合資的企業。
據一汽集團原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徐興堯介紹,一汽集團在重型車領域,走的是自主研發之路,發動機、設備、軟件是自己在長時間學習借鑒西方發達企業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研制的,達到了當代歐洲先進水平,軸承則是自己和國外機構聯合研發的。陜汽則不同,其發動機技術是康明斯的。徐興堯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自主發展之路不管怎么走,只要走好就行。運輸車輛是用來賺錢的生產工具,不像轎車那樣可以“擺闊”和顯露身份,國外品牌汽車再先進,如果和國內市場需求不匹配,就會“叫好不叫座”。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余卓平說,我國商用車的確需要提高技術水平,但中國確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并非技術越高越管用,合資企業也不一定要把最高端的技術搬過來,必須結合中國的市場特點,把現有品牌車輛的技術提上去,并保持適當的價格,才會有市場競爭力。不成功的合資企業,往往是拼命地搞技術轉移,成本花了許多,自然要抬高價格,最終失去了市場。
中西方企業文化融合是關鍵
商用車合資不成功,中西方文化難以融合也是一大原因。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許維達認為,中外商用車企業合資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西方文化融合程度。比如上汽依維柯紅巖,既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有中國東西部文化的融合。上海柴油機公司曾經試圖與西方企業合資,但因為文化融合不好而未果。
據徐興堯介紹,一汽集團曾經希望和德國奔馳合資生產商用車,最初一汽積極性很高,希望與奔馳共推三個品牌:一個是一汽的“解放”老品牌,一個是“混血”品牌,一個是“奔馳”品牌。但隨后雙方出現了不可彌補的裂痕:一汽希望借奔馳的力量壓倒東風和福田等強勁對手,奔馳則希望借一汽鞏固自己的品牌,即有奔馳就沒有一汽;一汽希望利用老廠房建合資企業,奔馳則希望在新的綠地上另起爐灶。徐興堯說:“我們希望奔馳幫我們戰勝對手,奔馳卻想先把我們先吃掉。我們不能干,合資最后化為了泡影。”
徐興堯認為,一汽與奔馳之所以談判破裂,主要緣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和日本人溝通起來比較容易,但和歐美人溝通較難,尤其是德國人,往往認死理,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決不讓步。當然,只要簽署協議,德國人就非常規矩,說話算數,和中國人互補性強。
今年6月15日,上海汽車集團、意大利依維柯與紅巖汽車的母公司重慶重型汽車集團三方出資組建的上汽依維柯紅巖公司在重慶正式掛牌成立。上汽依維柯紅巖總經理陽樹毅表示,和歐美許多國家相比,意大利人是西方人中的東方人,相對比較容易溝通,這是三方能夠順利合資的關鍵因素。
“雙品牌”戰略是取勝之道
上汽依維柯紅巖合資公司組建后,并沒有打算以先進的依維柯品牌代替老國產品牌,而是實施“雙品牌”戰略:既保留原有的紅巖和斯太爾品牌,又“拿來”了依維柯品牌。同時,上汽依維柯紅巖將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競爭力的依維柯產品和技術,在紅巖汽車原底盤的基礎上,利用依維柯技術優化汽車性能,優化底盤和懸掛裝置,改造駕駛室,更新汽車零部件,生產“混血”型重卡,其市場定位為中端產品,具備高性能,價格則處于中間檔,具有高性價比的競爭優勢。
上汽依維柯紅巖副總經理、來自意大利依維柯的佐格拉說,“混血型”商用車既是紅巖的,又是依維柯的,知識產權屬于合資企業。依維柯的戰略不是立即用“混血型”商用車代替現有產品,而是慢慢地過渡,關鍵是先提高低端商用車的質量,因為中國重卡市場還處于更新改進階段,走完這個階段需要一定的時間。
對于上汽依維柯紅巖的“雙品牌”戰略,業界均表示這是合資企業中的一大創舉。專家們說,新紅巖公司不應把命運全部寄托在依維柯的先進技術上,而是應該以老養新,把紅巖和斯太爾老車改造好,和市場相適應。三年內,要靠老車來翻身、來吃飯,也要靠依維柯技術增加后勁。如果新產品急于替代老產品,就會出問題。因為在中國國情下的商用車市場上,商用車不僅要性能好,更要價格便宜,所以老產品還有發展空間。
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卓松芳說,“雙品牌”戰略,應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產品不搞技術改造勢必會遭淘汰,國外產品國產化又需要很長時間,因此“雙品牌”是明智之舉。另外,新老產品還應該銜接好,1997年玉柴由6105發動機向6108“垂直”轉產,結果老產品一下子沒了,新產品又打不開市場,造成較大損失,最后還是重新拾起了6105產品,經市場檢驗,它還是一個很好的產品。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說,什么叫先進?什么叫落后?只能市場上一分高下。吃飯的產品和要發展的產品必須銜接好。現在有些人認為,商用車沒必要合資,完全可以自己干。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國外企業確實比國內企業技術先進,合資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現在東風還是想靠著日產把自己的技術水平提上去。因此,“雙品牌”戰略是商用車合資企業的取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