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電網2.0開始在全球預熱
智能電網應當是涵蓋整個發輸配供用各個環節的,絕非僅僅與用戶相連的“最后一公里” “Electronomics”一詞正在美國火熱著,這是美國全球智能能源計劃負責人杰西?博斯特將“electricity”(電力)和“economics”(經濟)兩個詞結合的杰作。目前,他還饒有興致地計劃出一本書,書名暫定為《Electronomics:如何以智能電網推動美國繁榮》。
杰西?博斯特指出,1950年,美國GDP的20%直接依賴于電力,今天,這個比例已超過60%,未來更加令人憧憬。他的信心之源就是智能電網技術。隨著奧巴馬不斷強調建立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美國,并在經濟刺激計劃中給智能電網注入真金白銀,有評論家歡呼,“電網2.0”時代大幕開啟。
美國的智能電網
何謂智能電網?
國內外研究機構已埋頭研究了若干年,雖然他們的研究背景、研究重點以及應用范圍各不相同,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電網的智能化已成為普遍的共識。
在《2009年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中,11億美元用于“智能電網投資計劃”的研發。2007年,美國《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也安排了45億美元用于智能電網的補貼基金。奧巴馬顧問在一份科技投資對就業增長影響的報告中分析,投資100億美元建設智能電網,可創造23.9萬個崗位。 對于智能電網的特性,埃森哲公司定義的關鍵詞是清潔、堅強、自愈、優化、交互和經濟。華東電網有限公司專家認為,智能電網是以包括發電、輸電、配電和用電各環節的電力系統為對象,不斷研發新型的電網控制技術、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并將其有機結合,實現從發電到用電所有環節信息的智能交流,系統地優化電力生產、輸送和使用,是未來電網發展的美好愿景。
環境學家則確信智能電網是綠色的。據稱美國國家電網的使用效率每提高5%,就相當于減少5300萬輛汽車的燃料消耗和碳排放。到2020年,智能電網技術將幫助電力企業減少14%二氧化碳排放民眾怎么看待智能電網?
在中國,關心它的主要來自行業人士。而記者在美國有關智能電網的開放式論壇上看到,稱贊者、存疑者的討論熱火朝天。“智能電網就是在你家里裝上傳感器,你冰箱里有什么東西,你花在浴室里的時間有多長……都被別人監視。”這種科幻描述令人捧腹,但從中不難看出智能電網正在美國民間掀起巨大波瀾。
顯而易見的益處是:借助智能電網,電力公司可輕松了解用戶用電情況,還能以遠程的方式監視和控制各種智能設施。用戶也能了解電網供應,還可以通過智能電表得到節能建議,也不再擔心停電,因為智能電網有自動恢復的本事。總之,電網效率提高了。不僅是最后一公里 當前對智能電網的研究熱點眾多:關注與用戶的雙向互動;關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電源發展與管理;注重商業模式和技術手段創新;研究與應用并重,產學研高度結合;關注配電和用戶環節。
談及配電網智能化受關注的原因,中國智能電網專家余序江博士說,在輸電部分做智能電網會有一些困難,配電系統因為投資不大,可以很快看到效果,就會比較容易。 中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IBM公司建議,由于區域間經濟、人口及電力供需的不均衡性對電力供給的可獲得性、非歧視性及可承受性提出挑戰,對此,中國發展智能電網皆需加以考慮。
專家認為,中國2020年總裝機容量將超過16億千瓦。煤、水、風等能源資源與生產力布局很不平衡,決定了中國必須走大規模集中開發、遠距離外送電之路,這迫切需要建設堅強電網。
中國電科院副總工程師胡學浩指出,西方國家的電網架構趨于穩定、成熟,現在側重于智能配電網;而我國輸電網還需加強。美、英等國天然氣發電蔚然成風,但在中國卻受制于燃料短缺。歐洲和日本發展家庭太陽能發電裝置,中國可能更多要安裝在西部沙漠地區。
對此,聚思中國智能電網執行總監陳文龍指出,智能電網應當是涵蓋整個發輸配供用各個環節的,絕非僅僅與用戶相連的“最后一公里”。每個國家發展計劃宏大的智能電網,應該選取適合自身的應用模塊。中國的輸電網發展較快,因此應成為智能電網應用領域,并非一定要像有些國家那樣完全專注于配電網。
“忽悠”出來的商機?
IBM公司中國區高級電力專家Martin Hauske說,較之美國,中國電力行業基礎建設先進得多,中國電網有可能后來居上。 但目標如何達到?
早在2000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盧強在其《數字電力系統(DPS)》這篇著名論文中,提出了電網自動化水平升級的觀點,似可用在今日智能電網上。他指出,DPS與已有的能量管理系統(EMS)并不抵觸,EMS可以認為是初級階段的DPS,正像高射炮的功能融入了地—空導彈之中那樣,別指望一蹴而就,DPS是逐步發展而且是“步步可用”的。
“步步可用”吸引著把一切都能做成生意的美國人。美國圣地亞哥地區智能電網預計壽命期為20年,對其效益測算顯示,年度收益約為1.42億美元,每年的運維成本約為0.24億美元,有望實現44%的內部收益率與4.1億美元的凈現值收益。無怪乎有財力發射衛星的Google公司,已將目光收回地球,開始制造智能電表。
在美國熱衷智能電網革命的首先是政府、信息化企業及環保人士,公用事業企業未在第一方陣。有人笑稱,專家熬夜做一個報告四處游說不難,但想“呼悠”電力企業立馬就范,開展復雜的基礎設施建設,甚至改變商業運行模式,恐怕并不容易。同時,以實時電價等吸引終端用戶的深層次參與估計尚需時日。
幾乎所有專家都不反對發展智能電網,他們認為應由政府牽頭主導,研究機構、電力企業和信息公司積極推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英國能源研究中心負責人約翰?勞夫海德說,智能電網普及需要政策扶持和大量投資。
一個利好消息是,在中國,工業和信息化整合已成趨勢,剛剛通過的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計劃將提升各行業信息化水平。智能電網也需要不斷整合和集成企業資產管理和電網生產運行管理資源,從而為電網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這是發展智能電網的又一動力。
“用不了多久”通常是信息行業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下的咒語。現在,信息技術與能源行業結合后,新的美景也是“用不了多久”?或許,未來的某次油價下跌,正是智能電網發揮作用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