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強勢銅金融屬性淡化
臨近年底,中國銅消費或許再次成為銅價支撐的主要因素,最近內強外弱的走勢明顯支撐了這一點。近期美元指數的大幅上漲并未對金屬銅帶來多大的影響,似乎感覺銅的“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相對應,簡單來看,類似于黃金的“貨幣屬性”,主要受經濟、金融環境影響)逐漸消退。但筆者認為,還不能定義成金屬銅的金融屬性下降,預計金屬銅與美元指數的相關性規律仍會延續。從金屬銅自身基本面來看,處于短強長弱格局。短期銅價或因中國因素而得到支撐,但中長期來看,金屬銅仍處于過剩狀態,預計反彈的高度較為有限,中長期振蕩下跌走勢未變。
眾所周知,美元指數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變化情況的指標,是6種貨幣(歐元、日元、英鎊、加拿大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對美元匯率變化的幾何平均加權值,其中歐元權重最大,超過50%,所以美元指數的漲跌代表美元與其他貨幣相對的升值與貶值。參與商品市場的投資者一般都比較重視美元指數的走勢。據了解,美元指數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美聯儲利率變化、貼現率、經濟數據、股市變化、大宗商品價格變化、通貨膨脹情況、歐元匯率變化等因素。在一般情況下,美聯儲利率下跌,資金流出美國,美元指數的走勢較弱;美聯儲利率上升,資金回流美國,美元指數的走勢偏強。故筆者認為,目前美國的情況是美聯儲全面退出量化寬松、美國經濟復蘇良好、美聯儲加息漸行漸近,這些將是支撐強勢美元的決定性因素,預計美元指數的強勢仍將延續。
金屬銅與美元指數的負相關性或延續。倫敦金屬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金屬銅交易所,其定價對國際市場的影響也是最大的,以美元標價的LME銅與美元指數的走勢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從美元指數與LME銅對比圖可以看出,銅價在中長期趨勢當中,與美元指數的負相關性保持的是較好的。雖然在2005年以后,金屬銅的“金融屬性”才被市場關注,但銅價與美元指數的相關性可以再向前追溯。隨著美元的強勢回歸,筆者認為,有必要關注一下歷次美元指數上漲時倫銅價格的趨勢,以對目前的走勢做一些指導。
筆者對1995年以來美元指數的幾次階段性反彈與銅價走勢做對比后發現,銅價基本處于回落走勢,只是每一輪走勢的幅度略有區別。
1995年3月至2001年7月,受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影響美元指數大幅反彈,資金回流美國,致強勢美元,美元指數反彈幅度約為47.6%,倫銅跌幅約為53%。在隨后的七年當中,即2001年7月至2008年3月,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美元指數下跌43%,倫銅大漲約53%。
2008年7月至2008年11月,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元指數大幅反彈影響,美元的避險功能被激發,美元指數反彈幅度約為24.5%,倫銅跌幅約為56.2%。
2009年11月底至2010年6月,受歐債危機影響,美元指數大幅反彈,歐債危機致歐元貶值,美元指數反彈幅度約為19.5%,倫銅跌幅約為10%,中國需求拉動使銅價跌幅受限。
2011年5月初至2012年7月,受美聯儲退出QE2影響,美元指數大幅反彈,美元指數反彈幅度約為15.5%,倫銅跌幅約為18.1%。
總結四輪美元指數反彈期間銅價的波動,可以得到以下規律:一是美元指數的階段性反彈對應銅價的階段性回落;二是兩者在2008年的相關性最好,銅價跌幅最大;三是負相關性保持較好,回落的幅度或主要取決于金屬銅自身的基本面;四是最近兩次美元指數的反彈對應銅價的表現均為先漲后跌;五是美元指數反彈結束時,銅價均處于階段性回落走勢的后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元指數的走勢與1995年至2001年有相似之處,預計美元的強勢回歸將成為必然。加上銅市過剩的基本面,倫銅中長期走勢不容樂觀,或為振蕩下跌走勢。從短期來看,受到中國因素支撐,銅價或表現為短強長弱走勢,建議短期少量參與,等待做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