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械業信息化發展應該一步一個腳印兒
據悉,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機械制造企業已經處于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借助信息化手段部分,中國機械制造企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由此不難看出,在全球經濟危機這一非常時期,信息化可以更好地為企業當好家。
機械制造業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其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機械制造企業已經處于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我國制造型企業之前之所以能夠占有一定的國際市場份額,主要是憑借人力成本低這一優勢,盡管生產成本偏高,但兩者一均衡,使得國內企業仍具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用友軟件小型管理軟件事業本部副總經理兼用友T6事業部總經理程剛表示,“不過,隨著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這種人力方面的成本優勢依然衰減。要想獲得客戶的認可,企業必須擁有產品交期快、應變能力強等能力,同時還要保證價格更為低廉。因此,對國的制造型企業來說,如何生存下去已經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結合需求定規劃
如何使企業活下來,并且活得更好,已經成為困擾機械制造企業的一大難題。經過與國際同類大型企業相比,業內人士總結出要想快速提高企業競爭力,方法只有一個:實施信息化。
對于信息化程度較低的機械制造業來說,如何進行信息化建設,應該先從哪里入手成為企業主新的問題。“信息化不能盲目,要結合行業特性及企業需求,一步步循序漸進地進行。”程剛說道。
機械制造業由于物料品種規格多,生產不連續,生產制造過程復雜,所以其管理比其他制造業更復雜。從生產特點入手,可以看出機械制造業具有以離散為主、流程為輔、裝配為重點的主要特點。那么機械制造型企業要實施信息化,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生產計劃的制訂與生產的管理任務繁重。機械制造企業主要從事單件、小批量生產,產品的工藝過程經常變更,由于主要是按訂單組織生產,很難預測訂單在什么時候到達,因此,采購和生產車間的計劃就需要有很好的生產計劃系統。
其次,機械制造企業工藝流程簡單明了,工藝路線靈活,制造資源協調困難。機械行業產品結構清晰明確,機械制造企業的產品結構可以用數的概念進行描述,最終產品一定是由固定個數的零件或部件組成,這些關系非常明確和固定。面向訂單的機械制造業的特點是多品種和小批量。因此,機械制造業生產設備的布置一般不是按產品而是按照工藝進行布置的,每個產品的工藝過程都可能不一樣,而且,可以進行同一種加工工藝的機床有多臺。因此,需要對所加工的物料進行調度,并且中間品需要進行搬運。
再次,國內機械企業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機械制造企業主要是離散加工,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工人的技術水平,自動化僅處在單元級。
管理意識要超前
企業信息化為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于傳統產業,利潤率相對較低,信息化建設成為企業一個較大的投入,在一定期間內,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程剛表示,“與之相矛盾的是,傳統企業的老板在信息化的實施過程中,要求利潤能夠立竿見影地提高上去,而這顯然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特別是發展到現階段,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時,信息化不再是簡單地上計算機、建寬帶網和購買管理軟件,而是一個業務系統的建設。業務系統的建設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業提升人的思想、促進觀念的轉變、思維方式的變革和經營理念的創新,需要企業對組織機構和業務流程進行重組和改進;信息化建設的周期較長,投入資金較多,需要企業上層領導、業務人員和IT人員的積極參與。
“目前,阻礙我國機械制造企業信息化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觀念問題,只有企業領導者從骨子里認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價值,才能將信息化一步一步地實施下去,并且進行到底。”程剛如是說。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越來越的機械制造企業開始意識到信息化所能為企業帶來的價值,“盡管我們與國際大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存有相當大的差距,但這也不全是壞處,有了國際企業的信息化經驗,我們至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選擇更為科學、高效的信息化產品。”程剛分析道。
集成管理降成本
“盡管我國部分機械制造企業上線了信息化產品,但多數還停留在零散應用階段,比如說財務用一點,倉庫用一點,銷售用一點,但是卻各自為政,互不相通。舉例來說,銷售人員賣出貨品后,由于信息不共享,倉庫并沒有及時得到銷售訂單,導致發貨不夠及時,而貨發出去后,又不能快速提交給財務,致使應收賬款越積越多。可以看到,即便企業實施了信息化,但信息孤島還是無處不在。企業花了錢不多,交貨周期卻沒有縮短,收款更是鮮有改善。”程剛說道,“目前,對于我國機械制造企業的信息化來說,實現企業內部的集成管理是當務之急。只有將銷售、采購、財務以及配送集成到一個統一的平臺上,才能將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下來,管理水平提高上去。”
陳梅菊建立的浙江千秋門業有限公司,七年來,倉庫管理一直是千秋門業的重點環節。早在幾年前,原料庫的面積就已經超過1000平方米,但是倉庫的保管員僅有3個人。在產值沒有突破億元之前,員工還是習慣于手工來盤點倉庫的原料。“過去我們盤點一次倉庫,至少需要兩三天時間。”陳梅菊表示這種手工盤點、入賬的操作方式在當地同類企業中非常普遍。
手工賬最明顯的表現形式就是一張張記賬的紙。以千秋門業最主要的鋼制門板為例,鋼材進入原料庫之后,需要軋制成不同規格的鋼板,再上生產線進行生產。生產過程中出現原料的報廢很正常,但關鍵問題是,報廢率要讓生產線馬上知曉。陳梅菊感慨,無法第一時間獲得廢品率的數據很常見:“以前進行生產之前打電話問倉庫,倉庫說有這樣的原料,可是等準備將原料出庫時卻發現合格的原料數量與之前的核對有出入。很多時候其實是筆糊涂帳。”
除了物料有效庫存的賬面值和實際量之間的誤差之外,有時甚至一些成品的賬面庫存和實際量之間也有這樣的誤差現象出現。說來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供應部門不能直接看到庫存的賬面數值,信息沒有共享。要獲得有關庫存的信息,供應部門的工作人員只能打電話查詢,或者親自前往倉庫清點。但這些方法都容易產生誤差,而后者更費力。
陳梅菊很早就認識到了庫存和生產流程上的這些問題,而當千秋門業的產值突破億元時,這一矛盾顯得尤其突出。經過權衡和比較,千秋門業引進了用友的T6管理軟件,希望以信息化手段來提升效率,掌握準確的庫存信息。
這一系統最大的好處在于全面,其應用可以覆蓋企業管理的各部門,包括采購、銷售、倉管、人力資源、財務等,各部門間信息保持同步共享。作為幫助中小企業進行嚴格內部流程管理的軟件,巧妙之處還在于其適應性強。用友公司小型管理軟件事業本部副總經理程剛認為中小企業對內部信息管理軟件的要求之一就是軟件要能夠提供豐富的自定義功能,不同企業可根據自身需要,設定符合自己應用需要的流程和管理模式,以適應不同企業的管理需要。
陳梅菊回憶,從2008年初T6系統在千秋門業上線開始,經歷了3個多月的磨合期,主要是采購、倉庫以及生產供應部門等關鍵崗位員工對系統有個熟悉的過程,以及按照千秋門業的具體情況所進行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在細節方面在進行初始設定。
“三個月過后,情況看起來的確好多了。”倉庫負責人表示,他最希望看到的“限額領料”終于變成現實。倉庫的主要工作就是滿足生產線的需要,而手工賬因為數據不夠清晰和時間不同步,有時車間會提前把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生產所需的原料提前領走,這給原本就龐大的倉庫數據統計又增添了麻煩。“這樣容易造成內部管理的混亂,而且有時提前領料對生產沒有任何意義。”倉庫負責人如是說。
備貨是只要涉及到生產領域都繞不開的環節。國際鋼價穩定時,千秋門業通常會準備2個月的原料庫存。陳梅菊笑稱,上了信息化之后最大的變化是物料不用多備了。過去采購部門在接收供應商送來的原料時曾經鬧過這樣的笑話:“比如以前供應商這一批送過來的貨是80噸,倉庫的管理員入庫時并不了解生產線的真實需求,就照單全收、直接入庫了,實際上我們需要的只有50噸,多出的30噸其實是供應商的生產失誤,但成本轉嫁給我們了。現在接貨,要加上入庫的采購單號等一系列序號,必須全部核對上了,并且完全符合我們的生產采購要求時才能入庫。”
成本是所有制造型企業所最關心的要素,通過降低庫存卻帶來了成本的降低。讓陳梅菊欣慰的是經過一年的內部梳理,整個生產方面的成本降低了20%。
全面提升競爭力
隨著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獲勝,僅靠價格低是不夠的,產品交期快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法寶之一。
千秋門業目前有2條生產線,但是要生產出不同種類、不同規格的產品同,這意味著庫存物料要非常精確地在生產之前進行妥當的安排。作為同線生產的產品,每天的物料安排很重要,一旦沒有配置好就會出問題。按照千秋門業現在的1.5億元的產值來換算,若停工8小時,每天損失至少50萬。
這種擔憂并不多余。以前就曾經有門業企業因物料配置不過關而不止一次使生產線停工的事件,這其中的損失對原本競爭就很激烈的企業帶來的影響可想而知。現在整個T6的模式基本上已經成了“千秋模式”,除了在庫存方面發生的最大變化外,陳梅菊最高興的是出貨周期已經開始縮短。以前的平均周期是12 天,現在已經降到9天。“這對市場競爭來說很重要。”陳梅菊表示,目前千秋門業外銷和內銷的比例是各占50%,經歷了去年的金融危機后,其外銷份額下滑,但內銷卻有了顯著增長,目前的增量同比已超過10%。
嘗到了對內部管理進行整合的甜頭后,陳梅菊打算在經濟低迷期集中精力進行企業的升級改造。除了信息化之路,她還準備在人力資源配置、更為細節的流程管理等方面進行升級:“低迷時我苦練內功,經濟轉好時就可以有更大收獲。”
對于信息化建設已經走在前列的機械制造企業而言,信息化所能為企業帶來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經過實施信息化,很多制造型企業通過建立一體化管理,履順了企業整體運營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在管理中嘗到了甜頭、增強了效益,快速健康的發展。
借助信息化手段部分中國機械制造企業實現了快速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的意識和水平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命運。由此不難看出,在全球經濟危機這一非常時期,信息化可以更好地為企業當好家。
正是有了這些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相信我國機械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將得到大幅提升,盡管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可以肯定,只要我國機械制造企業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前途一定是無比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