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拖拉機市場:小拖供大于求大中拖穩步攀升
2006年是我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拖拉機行業在經過數年低迷徘徊重現生機后走向理性發展的關鍵之年。專家預測分析,“十一五”期間我國拖拉機產品市場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
小型拖拉機供大于求 市場拓展各顯其能
我國小型拖拉機每年產銷量200萬臺左右,這種情況已持續多年,供大于求的局面早已形成,“十一五”期間產銷量可能會出現萎縮。未來幾年內,小型拖拉機市場競爭會向多元化發展,除價格競爭之外,傍名牌的現象也會更加突出,無論是手扶拖拉機還是小四輪拖拉機,都存在這種情況。具體表現在如果某一地區有一家知名度較高的拖拉機企業,在這家企業的周邊地區就會出現眾多的小企業,其企業及產品名稱與知名拖拉機企業非常近似,對許多客戶容易產生誤導。
就產品結構而言,手扶拖拉機和小四輪拖拉機的功率都有向上發展之勢,尤其是小四輪拖拉機,在“十五”期間占據市場份額最大的是20~25馬力,“十五”后期不少已經突破25馬力,現在已經出現320型、350型配套單缸柴油機的皮帶傳動小四輪拖拉機。因此,我國多年來約定俗成的以25馬力以上為中馬力拖拉機的統計方法應該做必要的修定。最近,農業部明確規定單缸皮帶傳動的小四輪拖拉機不再列入2006年國家補貼目錄,而不管其功率的大小。從某種程度上區分了大中馬力拖拉機與小四輪拖拉機的區別。另據報道,有的企業已經推出在小四輪拖拉機的基礎上改進的小型裝載機,這也是小型拖拉機向工程機械產品發展的一種傾向,說明市場的需求是因時而變的。針對小型拖拉機目前發展的趨勢以及出現的問題,在“十一五”期間,行業和廣大用戶所關心的仍然是要有政府部門的宏觀指導,要有相關標準的有力約束,這是小型拖拉機今后能夠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
大中拖市場穩步攀升 跑馬圈地應熱中有冷
從“十五”后兩年大中型拖拉機市場咸魚翻身,到進入“十一五”開局良好,預計“十一五”期間大中型拖拉機市場是一個穩步攀升階段,攀升幅度的大小或出現低平過渡將取決于國家的政策和行業及企業的自律行為。誠然,大中型拖拉機市場出現的良好發展勢頭有諸多因素,比如國家重視“三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小型拖拉機更新換代、政府補貼等,筆者認為政府補貼是拉動大中型拖拉機市場火爆的重要因素。以2005年為例,中央財政投入3億元,帶動地方財政投入13余億元,拉動用戶購買力50余億元。
政府補貼無疑給農機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據最近結束的“2006年全國通用類農機購機補貼參選文件開標儀式會議”傳來的消息,參與2005年農機產品選型的共33家企業157種產品,2006年則增為77家企業461種產品。報送80馬力以上輪式拖拉機的企業增多,除中國一拖、福田重工、迪爾天拖等,又增加了上海紐荷蘭(SHN800、804,土耳其制造)、江蘇常發(CF-800、850)、江蘇悅達(804)、寧波奔野(BY-800、804)、山東魯中(800)等。尤其是100馬力以上的大型輪式拖拉機,去年僅有中國一拖(東方紅-1004/1204)一枝獨秀,今年又有福田重工(FT—1254)、迪爾天拖(迪爾1054、迪爾1204)以及紐荷蘭進口原裝110馬力和140馬力的大輪拖。這種情況的出現,將會給“十一五”開局之年的大拖市場增添幾分火藥味,也為以后幾年異彩紛呈的市場競爭拉開了序幕。
我國大中型拖拉機的產銷量猛升給行業帶來利好的信息,一些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已經進入或躍躍欲試,大有跑馬圈地爭奪地盤的趨向。業內有關人士提出疑問,我國國內的大中型拖拉機年需求量到什么程度能夠飽和?國外年需求量有多大?有多少家企業產能達到多少比較合適?應該有一個理性的思考,熱中有一點冷未必是“杞人憂天”。
據統計,“十五”期間大中型拖拉機的結構比重平均值為:25-40馬力功率段的機型占大中型拖拉機總量的46%,50馬力以上占54%,市場總需求趨勢向高功率段發展。
我國“十一五”期間大中型拖拉機總需求量可能在90~100萬臺,平均每年18~20萬臺;50馬力以下的比重將有明顯減少;70~100馬力的比重將有明顯的增加;100馬力以上的機型總需求量可能在2.5~3萬臺之間,平均每年5000~6000臺;履帶拖拉機總需求量可能在2~3萬臺之間,平均每年4000~5000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