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才者得天下”柳工大舉招賢應對危機
得人才者,得天下。
面對金融危機,柳工很精明:非但沒有裁員,反而大舉招攬人才。
年初,柳工又敞開“招賢”大門:新收7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并將他們全部安排在研發部門。
在柳工,研發部門“最牛”:待遇高、機會多,兩個同樣資歷的員工,在研發部門的要比其他部門的年收入至少高出幾千元甚至更多。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柳工在研發方面一直都“舍得花錢”:先后和清華大學、吉林大學等著名高校建立技術研究合作關系,并成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究所,集中各路技術精英。目前他們每年的銷售額達到4億多元,而用于研發的投入遠遠超過了其他同類企業,達銷售額的2%-3%。僅此一項,每年就要投入1000多萬元。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才的儲備有利于企業制定長期發展規劃,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沒有足夠的后備力量,沒有合理的人才梯隊,企業很難“ 做大做強做久”。柳工深諳此道,每年都要儲備一批各級管理人才:一是從大專院校招聘應屆畢業生。二是從社會上招聘職業道德好、有文化的求職者,對工作經驗沒有具體要求。三是在本公司生產一線的熟練工中擇優進行培養。四是從海外重金聘請。
柳工“招賢”理念獨特:不分國度,不分膚色,只要是人才,熱愛柳工事業就可以加盟。
在柳工,沒有人不知道負責公司技術研發項目的David Beatenbough先生,他有著一個很特別的中文名字:“閉同堡”。
閉先生曾在美國工程機械行業一家知名的企業工作了20年,待遇優厚。他放棄優越的生活環境來到柳工“打拼”,就是看中這里的人文環境。現在,他正努力學習漢語,打算一直在“柳工”干到退休。
柳工“惜才如命”:危機當頭,公司高、中層領導主動減薪,力保普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薪酬不受到影響。
柳工已嘗到“招賢”甜頭:2008年,國內裝載機行業銷售普遍下降達50%,而柳工僅下降20%。
“危難之際,我們之所以能‘站得穩,頂得住’,靠的就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柳工負責人告訴記者:優秀的員工是一筆巨大財富,越是困難時期,越要引進人才,我們的“招賢”力度還將繼續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