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篇積聚和互動的連環效應
磷煤大省喂不飽民營磷煤龍頭企業 號稱中國磷都、江南煤都的貴州省卻讓磷煤化工龍頭企業貴州西洋集團五年填不飽肚子,西洋集團的此番遭遇,引發了該省一批體改專家的熱議和反思。
貴州西洋集團是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資產重組成立的以磷化工、煤化工、鋁 化工、生鐵、礦業為支柱產業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年產磷復肥135萬噸、硫酸130萬噸、磷酸銨80萬噸、焦炭60萬噸、生鐵20萬噸。2005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利稅3億元。該集團在磷化工領域的奮斗目標是2010年突破500萬噸的生產規模。
按說,貴州是豐富的磷、煤資源產地,磷礦資源儲量32億噸,占全國儲量的24.08%。然而西洋集團在入主貴州5年的發展歷程中,卻一直沒有足夠的磷、煤資源做保障。面對資源匱乏的窘境,只有采取變通措施,如對中、低品位磷礦石進行加工,提高利用率,有時甚至從四川購進礦石加以補充,但就這樣也只能滿足80%左右的需求,另外20%的產能處于停產狀態,煤化工方面也只能開工1/4,不能滿足正常生產的需要。貴州西洋集團孔祥柱副總經理由此感嘆,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深受資源匱乏的制約。
孔祥柱在該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年會上的這番“實話實說”,首先引起了省政府原秘書長、省政府經濟顧問謝養惠的共鳴。他斷言,西洋與其說是遭遇資源匱乏之痛,還不如說是體制之痛。因為在西洋磷化工項目附近就有一個大型國營磷礦,且具備鐵路專用線,但由于兩種所有制的區分,資源難以整合在一起。省體改研究會會長、原省體改委主任陳謹之認為,政府對此應當有所作為,為民營企業發展理順關系,搭建平臺,讓有限的資源通過有效整合,產生出最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