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輸電風頭正勁電網電源尚難并駕齊驅
2005年元旦前后,國內電力建設領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32號文件使國內電源建設勢頭受挫,國家發改委官員在不同的場合亮明觀點:所謂“電荒”有炒作的因素,對當前的電力投資建設起到了一定的誤導作用。官方態度很明確,2005年我們面臨的不是硬缺電,矛盾的主要方面發生了轉移,一些深層次矛盾被擺到桌面上。此前,煤電聯動主體方案的出臺已經表明,國家宏觀調控已經對解決這些深層次矛盾加大了力度。
直流輸電搶了發電的“風頭”
正當1200萬千瓦違規電廠項目在不安中等待之際,直流輸變電的表現卻贏得喝采。三峽至廣東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通過三峽輸變電工程國家驗收委員會驗收之后,三峽至上海±500千伏大型直流輸電工程也正式開工。2005年,國內還將有大型直流輸電工程投入運行。根據有關規劃,2020年前我國將擁有20余項大型直流輸電工程。這些直流輸電工程幾乎都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與鼓勵,與電源建設的尷尬境地形成鮮明的對比。2004年北京網聯直流輸電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的成立,也拉開大建電網的架勢。
種種跡象傳達一個隱含的信號,2005年電力建設的側重點有可能由2004年的電源建設轉向電網建設,何況電網建設滯后這一電力建設的瓶頸也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雖然國家電力“十五”規劃將發展電網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但事實上電網建設與火爆的電源建設距離卻有拉大的趨勢。電力專家朱成章估計,國內輸變電缺口2004年達到30%。來自電監會的信息表明,2004年由于電網薄弱導致的拉閘限電使電量損失近500億度。有專家認為,目前電力供應緊張更多緣于電網建設的滯后,而不是裝機容量不足;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不解決電網滯后的問題,電力緊缺的局面依然存在。所以,輸變電在2005年搶占風頭成為電力建設熱點也在情理之中。
電網建設遲遲邁不開步
電網建設要適度超前于電源的建設已是被證明的成功的經驗。然而,我國長期重發電、輕輸配電的傾向造成電網構架薄弱,“欠賬”較多,地區電網之間也未能實現統一。
近兩年電源建設如火如荼,國家資本及民間資本大量跟進。相形之下,電網建設步伐又慢了一拍。國家電網公司高級顧問周小謙透露,近年來國家對輸變電投資每年達1000多億元,2004年國家電網建設的投資較之2003年增幅為9.2%。記者手頭沒有2004年國家電源建設的投資增幅數據,但是僅從裝機容量上講,2004年比2003年新增約6000萬千瓦,按每千瓦造價5000元計,電源建設投資增幅也遠大于電網建設。
根據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輸配電資產通常大于發電資產,輸配電資產和發電資產比例一般為6∶4。周小謙表示,我國發電資產卻是輸配電資產的1.2~2倍。就投資而言,電網投資應占全行業投資的50%左右,但我國目前電網投資在行業固定投資中比例大都低于30%。我國電網與電源合理的投資比例宜保持1∶1左右。否則,即使2006年后電力供應基本實現供需平衡,電網仍是瓶頸。
電網電源能否并駕齊驅
國家宏觀調控表現在電力建設領域,抑制電源建設的投資過熱的勢頭在2005年給電網建設一個趕上來的機會。然而,電網建設是否能趕上來卻存在復雜的制約性因素。
電力專家朱成章認為,發電利潤一般為8%,而投資輸變電利潤卻只有0.5%左右,這嚴重影響到了電網公司的資本積累。電源項目可以采用集外資、內資之合力解決資金來源,電網建設巨大的資金缺口卻沒有相應的彌補,而社會資本的準入限制至今仍沒有解凍的跡象,供電貼費的取消給電網企業更是雪上加霜。朱成章表示,電力建設項目一般要20%的資本金和80%的銀行貸款,電源項目還款付息能力強,銀行自然愿意借貸,而電網公司在銀行那里卻沒有優勢。
電網建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根子在輸配電電價機制上。朱成章說:“電網電價由國家發改委定,定下來就不動,造成了市場與壟斷的矛盾。”日前出臺的國家煤電聯動方案維持了發電商的利益,但是“輸變電卻不聯動”。這樣一來,國家政策和市場電網企業兩頭都夠不著。
有消息稱,2005年國家將著手解決電網建設的問題,倘能解除了體制上的羈絆,鼓動起投資者的熱情,電網建設迎頭趕上電源建設的時間會大大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