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零部件企業如何在危機中把握機遇
目前,世界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國際汽車產業及汽車零部件產業深陷泥淖,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也難以獨善其身。
2008年至今,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逐漸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行業。
汽車零部件行業是受美國這場金融危機間接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據A.T.科爾尼管理顧問公司的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美國將有超過一半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2009年可能申請破產保護,有70%的供應商可能面臨破產重組。
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同樣受到金融危機影響。
一方面,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風吹草動,都勢必受到連帶影響;另一方面,為在危機中求自保,全球汽車整車企業正在大幅削減供應商數量,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空間更為狹窄。比如,大眾汽車啟動了一項名為"供應商質量提升計劃"的精簡供應商行動,將現有的全國700家供應商精簡為450至500家,同時發展其中的60至70家進入大眾的全球采購體系。
對于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我認為,首先,要抓住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機遇。
為了刺激經濟發展,我國政府積極進行宏觀調控,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國家先后出臺了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在汽車業振興規劃中,國家提出了包括培育汽車消費市場,推進汽車產業重組,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實施技術改造專項,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實施汽車產品出口戰略,發展現代汽車服務業等支持政策。這些國家積極政策是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巨大機遇。
其次,零部件企業要積極走出去。
一方面,中國零部件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正逐步加大。一方面,近期不斷傳出的美國、德國等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倒閉、重組的消息,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數量直接減少,這對于有一定實力的中國零部件供應商而言,無疑加大了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
另一方面,在出口配套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跨國車企面臨巨大的降低成本壓力,到中國采購零部件的意愿逐步增大,零部件配套出口增長的潛力仍然巨大。
在出口售后市場,由于金融危機使得絕大多數民眾的可支配收入降低,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價格更有競爭力的中國產品,這對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中國零部件企業獲取國際優質資源的機會加大。對于中國零部件企業來說,現在是一個收購或者是兼并一些高互補性的相關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的好機會。當然,這里面要考慮企業文化的沖突。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諸多案例告訴我們必須慎之又慎。
最后,是在危機中苦練內功,迎接新一輪大發展。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不堪忍受高昂人工費用的發達國家汽車工業必然要向具有一定產業基礎、成本相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有人斷言:"世界汽車工業不可避免地向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亞太地區轉移。"這一輪的產業轉移正是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新一輪大發展的契機,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需要苦練內功,以迎接新的發展。
其中,要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突破核心技術。金融危機下,許多海外優秀人才愿意回國工作,這是國內零部件企業獲取優秀人才和技術的良機。國內零部件企業應當抓住機遇,加強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這是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當務之急,是立身之根,是發展之本;還要打造優勢品牌,國內零部件企業現階段的任務,不但要提升基礎管理水平,突破核心技術,還應根據自身優勢,進一步完善與國內實際相結合的服務,打造優勢品牌;強化成本領先優勢也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