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氣周期機械業演繹成長的故事
產銷增速+新產品增速=高景氣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機械工業在經歷連續三年高速增長后,2006年產銷雙雙突破5萬億元,繼續保持穩步、健康、高速增長。全行業完成銷售產值53421.98億元,同比增長29.73%,比上年提高7.54個百分點,行業處于高景氣周期之中。
全行業13個子行業均以兩位數同步快速增長,其中工程機械、機床、電工電器和汽車行業增幅超過30%。而工程機械和汽車行業已由宏觀調控后的恢復期向高速增長期發展。
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2006年全行業新產品產值10427.36億元,同比增長35.85%,其增速快于同期工業總產值增速5.79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08%提高到19.05%。其中,有9個行業的新產品產值增速高于總產值,表明這些行業在自主創新、產品技術升級、結構優化上上了一個新臺階。
另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17606.86億美元,同比增長23.8%,累計實現貿易順差1774.59億美元。從分行業看,出口交貨值增長幅度較大的依次是工程機械、石化通用、重型礦山、汽車、農機和電工電器行業,增速均保持在24%以上。
自主創新+政策支持=高景氣
裝備制造業不完全等同于機械行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提供裝備的產業的總稱。按照標準的分類,它包括金屬制品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專用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七大類中扣除了有關消費類產業制造業小類后的186個小類。相當于歐洲國家所指的“資本貨物制造業”,也就是我們慣常所說的生產資料的行業,也就是生產投資品的行業,其與固定資產投資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
在“十一五”期間政策的強力支持下,裝備制造業將會淡化宏觀調控的影響,而持續保持高景氣狀態。從“十一五”規劃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再到《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的扶植力度一環緊似一環,并且把振興裝備制造業提升到了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若干意見》是對“十一五”規劃和《綱要》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進一步細化,相關的具體實施細則正在穩步推進,我國裝備制造業在相關政策的強力支持下已經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主要是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后再創新,很少有原始創新。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研發提升產品檔次,進而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競爭力;二是通過引進消化,研發替代進口的高附加值產品,進而打開市場,提升企業競爭力。
對于裝備制造業來說,強化政策支持就意味著有了市場、有了發展資金、有了稅收優惠,這些都將直接體現在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上。
進口替代+出口拓展=高景氣
“十一五”期間,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目標是進口依賴度從目前的67%降低到“十一五”末的30%以下,這就是“十一五”期間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巨大替代進口空間。目前,我國設備投資的三分之二依賴進口。其中,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設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來自于進口產品。
同時,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市場的拓展空間巨大。目前,我國制造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為8.25%,其中裝備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比重不到30%。歐盟、美國、日本的制造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5.9%、10.2%和8.20%,其裝備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比重美國為41.9%、日本為43.6%、德國為46.4%。而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市場份額中國約為2.48%、美國為4.27%、德國為4.26%。也就是說,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市場份額尚有兩個百分點的拓展空間。
不過,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產品大都集中在低端水平,產品附加值較低。也只有打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我國裝備制造業才能躋身中高端領域,才能具備國際化競爭優勢。因此,衡量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市場拓展空間,關鍵要看其是否打入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因此,我國裝備制造業成長邏輯的核心是自主創新。
在政策的強力支持下,我國裝備制造業有了市場扶植、資金投入和稅收優惠等,行業內企業的盈利能力將大幅提升。這樣,企業就有了資金來投入研發,研發實力的增強使得企業有能力通過自主創新生產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來替代進口。這樣,中國企業就進入了一個良性成長的軌道,進而成長為具有國際化競爭優勢的企業。
結合我國勞動力等成本優勢,企業通過自主創新研發出來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就具有了國際化價格優勢,憑借此優勢,企業又可以拓展國際市場,樹立國際化品牌,形成國際化競爭優勢,進一步拓展其成長空間。
我們知道,裝備制造業競爭邏輯的核心是國際化優勢。“十一五”期間,我國裝備制造業中各子行業將會出現明顯的差異化。因此,只有同時具備勞動密集型、相對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特征的子行業,才能夠實現替代進口和拓展出口,進而打開成長空間而步入高景氣周期,這就是“十一五”期間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化優勢。
比照周邊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優勢在于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的發展,人均GDP已經達到1800美元,裝備制造業已經初具規模,已經具備承接像造船業這樣的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化轉移能力。因此,只有依托資金規模優勢,才能構成周邊發展中國家的介入壁壘。
歷史基礎+發展機遇=高景氣
首先,我國裝備制造業初具實力和規模。我國裝備制造業經過建國五十余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目前,世界制造業規模排名是美國、日本、德國、中國。中國制造業已經初具規模和實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增強,為我國發展轉移裝備制造業提供了現實的可能。一個例證是出口產品中,反映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機器、運輸設備所占比重的大幅度提高。
其次,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帶來產業化升級和產業復興。
相關數據表明,中國經濟于1992年進入工業化進程的初級階段,1999年進入工業化進程的成熟階段。從目前的發展趨勢推斷,中國經濟將于2010年左右進入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在此階段內,對裝備制造業的需求不斷增加,內需增長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居民收入增加,使我國具有巨大的現實和潛在的市場需求。而巨大的消費需求會帶來巨大的生產需求,為機器設備、原材料等資本品帶來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
在宏觀調控的經濟大背景下,“十一五”期間我國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規模以上工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也將保持14%~15%的水平,工業在GDP中的比重將上升到接近50%,制造業部門成為GDP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
由于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也帶來了產業升級與產業復興,進而拉動裝備制造業的需求增長。如:輕紡工業向重化工業升級;粗淺的初級加工向精密的中高級加工升級;軍工、航天、航空等產業復興大幅拉動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新興產業有了發展機遇,和諧社會建設和綠色GDP的提出,拉動節能環保等裝備的需求。
第三,新一輪國際化產業轉移為中國發展裝備制造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不但加工制造在轉移,而且R&D(研究與開發)也在轉移,對中國發展裝備制造業是一個機遇。發達國家在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同時,主要發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行業,退出勞動密集型和一部分資本密集型的行業,為我國出口此類產品提供了相當有利的條件,為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一方面,我們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力爭在重點領域和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有所突破;另一方面,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素質和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發展努力。
特別是近年來,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為裝備制造業創造了巨大市場。我國市場潛力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發展制造業具有獨特的優勢。
高景氣行業成長的故事
數控機床:
大型化和精密化的替代空間已打開
“十一五”期間,國家確定振興裝備制造業,將重點支持大力發展16項重大技術裝備項目,必然對機床工業提出高水平產品的強烈需求。目前,我國機床產品的市場需求出現了以下特點:規格上大型、重型多,中小型少;水平上高檔、數控機床多,普通機床少。尤其是目前我國正加大力度實現自主創新,這更為國產數控機床高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進入2006年之后我國數控機床進口依賴度出現了止跌趨穩跡象,但進口量增速和進口額增速之間的缺口開始呈現擴大趨勢。因此,實現“十一五”期間我國國產數控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從30%上升至50%以上的目標,打開的是大型化和精密化等中高端數控機床的替代進口空間。
“十一五”期間,產業政策和進口替代拉動需求,預計未來5年我國數控機床的年均增速在25%以上。國家下一步將在沈陽和寶雞設立兩個數控產業基地,其中分別定位發展重型和精密數控機床,并享受增值稅退稅優惠。
機械基礎件:
產業發展源于自主創新和國際化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機械基礎件在機械工業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足,嚴重缺乏投入,機械基礎件落后于主機的瓶頸現象日益顯現。近年來,雖然在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科研開發等方面,國家給予了一定支持,但與當前市場需求及國外水平相比,性能指標大體相當于國外20世紀80年代水平。仍存在產品品種少、水平低、質量不穩定、早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等問題。
雖然我國基礎件產品出口有明顯優勢,但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數量大、價值低、技術附加值不高。因此,“十一五”規劃提出,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繼續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為機械基礎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契機。同時,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將有利于國內機械零部件制造商憑借制造、成本等優勢加大出口力度,進一步拓展龐大的國際市場。
就機械基礎件中的重要分支軸承子行業來看,在“十五”期間得到了迅速發展,平均增速遠遠高于GDP,預計“十一五”期間仍將保持高于GDP的增長水平。“十一五”期間,軸承產品發展重點主要是重點主機配套軸承和高新技術軸承。
目前,我國國內從事軸承行業的企業高達1413家,前十家企業市場占有率僅有19.89%,前五十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為47.24%,市場集中度較低,行業處于民營企業大舉介入和外資企業加緊布局的自由競爭狀態。因此,行業中只有研發實力雄厚,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進而具備國際化競爭優勢。否則,在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強大競爭壓力下,其未來成長前景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