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光纜市場遭遇嚴冬
“當秋天最后一片樹葉落下,蝗蟲們便會蜂擁而至,吃盡我們所有的糧食。”在好萊塢動畫片《蟻哥正傳》中,這個咒語般的預言幾乎嚇住了所有的螞蟻。類似的預言也同樣在國內光纖光纜市場四處蔓延。
遭遇生死劫
隨著光纖光纜市場逐漸成為寡頭的游戲,曾經經歷輝煌的眾多二三線企業也變得惶恐不安。競爭的壓力正使他們在原本就很窘迫的生存狀況下繼續惡化。可以說,對于這些缺乏品牌優勢的殘存者而言,那些紙面上傳遞的繁華和熱鬧,那些關于“井噴”的種種預測都不再和他們相關。
在追逐財富和成長的夢想幻滅的同時,他們也將面臨淪為勝利者口中的饕餮大餐。
賽迪顧問分析師李輝向記者透露,目前位于國內光纜市場前10名廠家的市場份額分別為78%和80%,而前15名廠家的市場份額分別占91%和93%。在殘酷的市場競爭面前,很多企業甚至開始思考,如何在“秋天最后一片樹葉”落下之前,為自己找條出路。
業內專家認為,中小品牌的光纖光纜廠商若要在競爭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須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并在市場上走與大品牌相區別的另類路線。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弱勢品牌處境每況愈下的背后,能否承受如此巨額的研發資金,安然度過品牌培育期還是個未知數。
一直以來,中小品牌都習慣以低價為噱頭叫賣,但隨著光纜價格的逐年降低,價格優勢已逐漸成為明日黃花。是生存還是死亡,這個原本值得思索和選擇的命題,如今已經成為他們不得不面對的“生死劫”。
整合之勢悄然萌發
覆巢之下,國內大品牌廠商同樣難逃危卵之災。據悉,目前光纖價格已經從原先的每公里700元下降至每公里95元。截至2003年底,國內已擁有光纖產能3500萬芯公里,而實際需求量僅在1500萬芯公里左右。
“國內光纖光纜市場的激烈競爭已持續兩三年,眼下還看不出市場轉暖的任何跡象。幾乎所有的光纖光纜企業都在保本點苦熬”,國內光纖巨頭長飛總經理徐錫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露出一絲無奈。
為了克服行業的蕭條,光纜廠商之間的“合縱連橫”已悄然萌發。從古河,康寧以及朗訊在光纖光纜業務方面的整合到德拉克與阿爾卡特的合并再到接踵而來的長飛與中天的合作。在企業收購、兼并此起彼伏的背后,無不掩藏著光纜廠商們在黯淡前景中掙扎的沖動。
“與長飛合作不僅大大提升了中天光纖品牌影響力,也使得中天光纖有了更為靈活的品牌策略。”中天光纖總經理朱兆章告訴記者。據悉,在長飛的技術支持下,中天光纖的年生產能力增加了20%。另外在維持成本優勢的同時,中天G.652D光纖在短期成功推向市場也打開了中天的先河。
可以肯定的是,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對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鏈的持續發展功不可沒。業內專家指出,國內廠商應該加強整合力度,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與國內外大企業聯合,從根本上改變國內光纖光纜企業的生存格局。
運營商難辭其咎
其實在光纖光纜行業面臨陣痛的背后,運營商也難辭其咎。
“在許多招標采購中,運營商往往指定少數幾個著名光纖品牌的產品作為光纜企業入圍的先決條件,即使偶爾允許新的品牌參與投標,產品的價格卻相差甚遠。”某光纜廠商市場部經理告訴記者。很明顯對于新品牌和后進入者的“歧視”以及對競標產品的壓價已將很多光纜廠商關在門外。
同時某些運營商惡意拖欠企業貨款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使原本就處于虧損邊緣的企業更加舉步維艱。中天科技公關部副部長林峰表示,這已經給部分光纜企業造成了資金周轉上的困難。據悉,目前很多企業由于資金的匱乏已經瀕臨破產。業內專家建議,監管部門應該對不合理的商用流程進行監管,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對于貨款問題可以采用承兌匯票或商業匯票等方式來規避付款周期過長的現象。
著名光通信專家毛謙表示,運營商應該支持中國光纖光纜企業穩定健康的發展,如果國內企業倒閉了,勢必造成國外廠商的壟斷,從而提升產品的價格,這對運營商的網絡建設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