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國貿易融資大規模收縮銀行謹慎前行
分析文章稱,金融危機帶來的商業信用與金融信用甚至政府信用風險,則是讓銀行更為謹慎,導致貿易融資量進一步縮減的重要原因。
上海證券報4月20日刊登分析文章指出,外需不振,貿易融資需求減少。“市場環境太差,一季度進出口同比下降超過20%,我們再怎么努力也很難把貿易融資量做上去”,中國銀行一位高層人士表示。
銀行對進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結算相關的融資或信用便利是為貿易融資,這也是進出口商融資的主要渠道,其中包括授信開證、進口押匯、打包放款、出口買方信貸等業務。由于資金用途及還款來源、期限明確,貿易融資相比一般性貸款風險相對可控。
不難理解,在銀行風險控制意識逐漸增強的今天,貿易融資會成為各大銀行競爭的重點之一,但也正是這樣一項備受推崇的業務,在金融機構信貸投放高歌猛進的同時,同比則呈下降,環比也不容樂觀。
近期中國進出口銀行就貿易融資所進行的調研顯示,貿易融資下降是因進出口訂單下降,與此同時,因為境外買方銀行縮減了對買方的授信額度,原來用信用證的方式結算,現在都改成賒銷等方式來結算,增加了賣方的風險,導致賣方有單也不敢接;另外信用保險公司也調低了相關國別和客戶的額度。原來在買方賒銷項下,還可通過信用保險增加企業從銀行獲得融資的便利,而當前信用保險調低額度也導致企業獲得貿易融資的難度加大,且需求減少。
世行預計09年全球貿易活動將下滑6.1%,為80年來最大降幅,貿易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不足,貿易下降額中不到10%與融資問題有關。但對貿易融資仍有較大需求的企業而言,則又有另一番感觸。北方國際集團總裁助理孫占軍說,由于金融危機導致風險加大,目前公司申請貿易融資的難度加大,獲批的比例下降了20%-30%。
如果說,貿易融資需求是源自客觀的外部需求環境,對于北方國際集團而言,融資難度的加大則源于銀行的謹慎。實際上,各銀行在表示無意收緊貿易融資的同時,也毫不掩飾在商業風險、金融風險加大之時,對貿易融資的謹慎態度。
民生銀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林志洪表示,由于國外形勢不好,銀行對客戶的選擇和市場定位都會相對謹慎,也因此,當前銀行對待貿易融資的積極性不高?」芨瞇幸患徑讓騁茲謐收灞?8年年底仍有超過30%的增長,但他仍然表示,會把有限的資源更多的留給風險充分釋放后的幾個季度。他認為二季度經濟會回暖,三季度經濟會有好的發展,相應,貿易融資業務拓展力度也會隨之加大。
而另一銀行人士則毫不諱言,目前該行接到很多貿易融資業務的申請,但其中很大部分他們并不準備給予融資,因為買方風險太大。
風險加大,銀行慎對貿易融資。銀行的審慎態度可見一斑,但似乎也無可厚非。日前,國際信用保險及信用管理服務機構——科法斯發布的《2008年中國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狀況調查》顯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超過90%的中國企業在08年遭遇了買家拖欠付款,而且被拖欠貨款的時間更有延長趨勢。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實際上在G20峰會召開前,中國相關部門便接受了有關貿易融資的咨詢,對貿易融資給予了較大的關注。并認為,G20計劃投入2,500億美元支持貿易融資,對中資行開拓海外市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顯然,金融危機導致境外買方及買方銀行信用風險加大,“風險控制第一”對很多商業銀行來說都是必然遵循的一條基本準則,對外方的授信額度縮減也在必然。
政策性金融機構 支持力度有待加強。商業銀行的謹慎被視為理所當然,也因此,業界均認為,政策性金融機構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但企業對信保的需求則在增加,孫占軍說,因金融危機導致銀行開具信用證風險加大,因此目前銀行在提供融資前,希望企業獲得中信保的支持。企業需求的增加加之中信保的謹慎,無疑進一步加大了企業融資支持的難度。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則明確認為,政府對貿易融資的專項支持力度不夠,這其中包括政策性保險公司,還有政策性銀行的支持。與此同時,銀行貿易融資產品與外資行比較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這也制約了貿易融資對企業的支持力度。
對貿易融資尤其中長期貿易融資頗有專長的中國進出口銀行無疑也被寄予了更多期望,但據相關人士稱,盡管該行屬于政策性銀行,但貿易融資則屬于自營業務,風險自擔,財政部并不會給相應的風險予以補償,因此,對待信用風險加大時的貿易融資,進出口銀行同樣多了一些謹慎。
與此同時,進出口銀行與中信保同樣面臨資本金不足的問題。上述人士說,進出口銀行接到很多該項業務,其中有些業務想做且風險可控,但卻受制于資本金不足以及人員配備欠缺,與此同時,員工薪酬相比商業銀行的較大差距也影響了其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