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熱量表企業號脈
我國熱量表的自行研制始于上世紀90年代。現在生產、經營熱量表的企業已達70家左右。分布比較集中的北京、天津、山東三地,約占總數的50%。這些企業中與國外的熱量表專業公司合資、合作或作為經營代理的大約占總數的24%。中國的熱量表生產企業大部分是民辦中小企業,大約占70%。全國已安裝在集中供熱或供冷建筑系統上的國產和進口熱量表大約已有20萬套。 技術尚待改進提高 中國目前的供熱系統對中國的熱量表提出了比歐洲國家更苛刻的要求。如水質很差,氧化、銹蝕問題無可避免地普遍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水中不僅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學物質,還有各種對流量計具有破壞性的雜質。熱量表中流量計是主要的部件,流量計量傳感技術相對復雜,問題較多,中國熱量表在這方面尤其是薄弱的環節。 全國許多地方或企業的中國熱量表的“使用報告”和“試用、示范總結報告”中,所有的客觀評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些問題,包括熱量表技術本身還不夠完善,特別是長期使用的可靠性有待時間證明。 質檢系統尚待完善 這里所說的“系統”,包括了:熱量表生產企業為能保證其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標準所必需的出廠檢定檢驗系統;技術監督部門按照國家檢定規程對熱量表企業及其產品監督檢驗所必需的檢定檢驗系統;以及能讓熱量表用戶和計量收費管理部門認可,放心的安裝使用的公正、科學的管理檢查系統。“完善”的質檢系統指的是:由這三方面綜合形成的系統,能夠保證每一套熱量表,在其安裝的崗位上,能長期的正常工作;作為計量收費的依據,勝任可靠。過去幾年的經驗已經表明,這樣的質檢系統,在中國還沒有完善地建立起來。 品牌形象尚未樹立 中國的熱量表還沒有幾家企業像中國的家電產品那樣,樹立起如“海爾”、“長虹”、“美的”等家喻戶曉的優質品牌形象,讓用戶有足夠的認可和信任。一方面,熱量表需要一定的包含科普意義的宣傳,使廣大民眾有更多的了解和判斷的能力;另一方面,熱量表生產企業本身也需要作出樹立自己品牌形象的努力。 市場尚未形成規模 眾所周右,供熱收費體制改革是大勢所趨,作為潛在市場巨大的熱量表新興產業前景美好。但就目前看,供熱計量改革正處于試驗試點階段。幾乎所有的熱量表企業領導,都處于焦慮之中--因為市場未能達到預期的那樣大,付出的投資長期未能收回;或者還不能不考慮:售后發現的問題如何解決?改進發展所需的投資如何籌措……尤其以熱量表為惟一產品的企業壓力更沉重,甚至已有“騎虎難下”的感覺。 走出一條發展新路 那么,中國的熱量表企業如何在新興市場中走出一條發展之路呢?我認為:把產品質量的穩定和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提高對質量檢定系統意義的認識,是中國熱量表行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熱量表在我國是一種新的計量器具產品。是屬于國家規定“實行強制檢定”的儀表產品,是作為計量收費的依據,也就是“用于貿易結算”的計量器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第十二條和第十五條的規定:“制造、修理計量器具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對制造修理的計量器具進行檢定,保證產品計量性能合格”,“必須具備所制造修理的計量器具相適應的設施、人員和檢定儀器設備”。 每一個熱量表的生產企業,都必須重視產品檢定工作。如果說產品的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那么“檢定”正是產品質量的保證。 在我國,熱量表作為一個新的產品,行業標準和檢定規程公布實施還只有不過兩、三年的經驗,需要不斷地、及時地總結教訓,發現問題,以適合檢定規程的要求。這將需要持續地努力,需要一段可能不會太短的改進提高的過程。 --中國的熱量表企業要向供熱的專家學習,向外國的公司學習,向相關的行業系統學習。 中國的熱量表企業絕大部分“出身”于電器儀表行業,由于不了解采暖供熱,不了解系統儀器設備和相關技術,有相當一些公司在熱量表設計試制時就走了彎路,損失巨大。 --處理好技術貯備和產品貯備二者之間的關系。 中國的熱量表企業需要處理好技術貯備和產品貯備二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產品的可靠性上,既向外國同行學習,也投入研發的力量,針對中國的國情,取得獨特的技術發展,為規模生產發展打好技術基礎。 --與國外公司合資、合作,在中國的土地上走同共發展的路。 中國的熱量表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不僅需要外國的先進技術,更需要外國的科學管理,特別是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另一方面,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又不能照抄照搬全盤仿制外國的產品,而需要作適合國情的調改和研發。因此,與外國技術先進的公司采取適當方式的合作,也許是中國熱量產業的一條希望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