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緊固件終裁征收五年77%~85%的反傾銷稅
中方指歐盟裁決不公
備受中歐業界關注的歐盟對華緊固件反傾銷一案,在歷時18個月的調查后,2月1日歐盟理事會公布了最終裁決,向中國緊固件出口企業征收77%~85%高稅,為期五年。業內專家表示,歐盟是中國緊固件出口的主要市場,約占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這將對中國緊固件企業帶來巨大損害。
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緊固件分會會長馮金堯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和協會的力量已難與歐盟的不公抗衡,希望中國政府能出面,在WTO框架下糾正歐盟的錯誤做法。而此前,中國商務部已代表中國政府和業界對歐盟的裁決表示強烈不滿,稱保留訴諸WTO的權利。
中方對歐盟裁決表示不滿
馮金堯在聽到歐盟的最終裁決后,表示對結果并不感到意外,這與之前歐盟披露的稅率沒有差別。而且從歐盟在立案、核查以及聽證會的表現看,歐盟無原則地保護本國產業的目的早已暴露無遺。
據他介紹,中國每年向歐盟出口大量的中低端緊固件產品,本來這是中國利用勞動力優勢,以國際分工對歐盟緊固件市場提供的一種重要補充。但是隨著歐盟保護主義的抬頭,2007年11月9日,由歐盟90多家企業支持的歐洲金屬緊固件生產商協會向歐盟提出對中國緊固件產品采取貿易懲罰措施,有企業指責中國企業的產品價格低于原材料價格,此項調查持續了近一年半的時間。這期間中方在歐盟召開了4次聽證會,分別為2008年2月、5月、9月和11月。除了進行抗辯,中國應訴企業也對緊固件進口商、分銷商和下游用戶等利益同盟進行了游說,對部分反傾銷委員會的成員也進行游說和爭取,還在歐盟總部召開了中外媒體見面會,說明情況,闡述中方的觀點。
中方企業認為,中國緊固件產品并未對歐盟的同行企業造成損害,因為歐盟企業生產的是高檔緊固件產品,比如汽車緊固件,是高強度的,而中國企業生產的是普通緊固件,屬中低檔,主要用于建筑和機械類產品上,雙方的貿易是一種補充。而來源于歐盟委員會的分析其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調查針對的2003~2007年,歐盟同類生產企業的利潤翻了一番多,且產量、銷量、銷售額以及投資回報均呈上升趨勢,就業人數也增長了12%。
馮金堯專門介紹說,為了查清中國緊固件企業的原材料是否受國家補貼,歐盟還專程到中國核查了三家材料供應商,這在歐盟的反傾銷調查中是少有的。為了向歐盟官員詳細說明材料的采購過程,協會還陪同他們參觀了兩個材料市場,并演示企業如何通過網絡對比價格以及如何在材料市場采購。“官員現場已經了解到真實的情況,但回到國內他們還是閉著眼睛說話。”談及此,馮金堯感到非常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