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賓陽全力推進造紙等產業轉型升級
改革,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智慧,才能締造更大的輝煌。廣西民營經濟大縣賓陽縣曾經面臨“揮淚斬馬謖”的決斷:作為該縣民營經濟重要經濟支柱的皮革、造紙、煙花爆竹等傳統產業,因為粗放式發展帶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安全事故等嚴重負面影響。最終,賓陽縣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新形勢下順應群眾期盼,圍繞該縣“1235”總體工作思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大膽“亮劍”,大破大立,推進上述傳統產業或轉型或升級,也推動了全縣經濟邁向“趕超跨越”的快車道。
特定時期:傳統行業譜寫輝煌
賓陽縣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便利,傳統手工業發達,群眾商品意識濃厚。特別是制革、造紙、煙花爆竹等行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譜寫過濃墨重彩的篇章。
其中,制革及造紙業均是賓陽縣百年傳統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制革業繁盛時期,新橋皮張市場成為全國四大皮張市場之一,年交易皮張200萬張,交易額3億多元。改革開放后,賓陽人率先在廣西大規模建廠造紙,各類造紙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至2007年,全縣造紙企業達136家,產品暢銷區內外。有著300多年歷史的煙花爆竹,則是賓陽縣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產業之一,并且以“聲響、光亮、屑碎”等特點創下響當當的品牌。
統計顯示,2010年,該縣制革行業工業總產值18967.8萬元,銷售收入14820.9萬元;2012年,造紙企業產量60.7萬噸,產值23.6億元;煙花爆竹生產涉及24個村委62個自然村,28800多戶,涉炮人員13.4萬人。
時代變遷:粗放發展弊端凸顯
然而,賓陽縣民營經濟是在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產品和市場一片繁榮的同時,也暴露出粗放式發展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安全事故等嚴重負面影響,傳統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與此同時,違法違規經營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嚴重影響社會的公平正義,助長歪風邪氣的蔓延、投機行為的增多,進而影響到全縣發展后勁和社會穩定。
在上述傳統行業當中,制革、造紙行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環境污染嚴重,并引發了尖銳的社會問題。制革廠、小造紙廠長期違規排污入江,造成污染嚴重、環境惡劣、水生物種滅跡等問題。沿江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受到嚴重影響;農產品安全受到威脅;農民種植的糧食、蔬菜等自己不敢食用;環境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2013年,賓陽縣造紙行業曾因環境問題被環保部領導約談,環境問題成為該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頑疾。
此外,自明末清初以來就在賓陽縣形成“傳統優勢產業”的鞭炮生產,因為生產條件簡陋不規范,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2013年以來連續發生的煙花爆竹安全生產事故給該縣留下了太多的傷痛和記憶。
大破大立:因勢利導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產業升級、結構調整,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道路勢在必行。在環境治理和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賓陽縣原有的造紙、制革等資源優勢已變成了劣勢,必須進行產業升級;非法煙花爆竹生產、也適應不了形勢發展的要求,轉型、淘汰迫在眉睫。
近年來,賓陽縣在這幾個行業的淘汰、轉型、升級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自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賓陽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為民務實清廉”為根本,圍繞“1235”總體工作思路,下決心將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擺上議程:關停造紙、制革污染企業,還賓陽碧水藍天;打擊“非炮”生產,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取締非法營運三輪車,營造暢通有序的出行環境。隨后,又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膽魄大膽“亮劍”,大力開展“規范市場秩序年”活動,經過科學的謀劃以及全縣人民的支持,最終使傳統產業淘汰、轉型、升級工作順利開展。
實踐證明,關停取締、轉型退市“利”遠大于“弊”,不僅沒有影響賓陽社會經濟的發展,反而凈化了發展環境,激活了發展活力。據初步統計,截至今年6月27日止,賓陽縣累計完成財政收入7875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收4741萬元,增長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