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我們能否抓住這一輪機遇?
●一般來講,新的世界制造業中心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生產要素的成本必須相對較低,二是勞動者的技術素質不能太低,三是需要一定的市場和制度條件作為支撐
●中國連續8年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促進了中國制造業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迅猛發展。面向全球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初具規模。世界工廠正向中國走來,但距離還很遠
●建設“世界工廠”的中堅力量是民間投資和外來投資,因此有必要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調整所有制結構,對民營經濟進一步催化和扶植,充分發揮其在制造業中的巨大作用
前不久,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在北京召開了“世界制造業發展與中國經濟展望論壇”,中心議題是世界制造業的中心是否出現了轉移,以及中國能否成為“世界工廠”。其實,關于這方面的議論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自從1990年代美國所謂新經濟迅速崛起以后,發達國家相繼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加快了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出現了新一輪全球性產業轉移的新浪潮或新趨向。
傳統制造業將轉向哪里?各國普遍對此表示關注。一般來講,新的制造業中心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生產要素的成本必須相對較低,二是勞動者的技術素質不能太低,三是需要一定的市場和制度條件作為支撐。顯然,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是國際資本選擇的理想地區之一。
目前,我國受過高中教育的年輕工人每年以百萬計的數量進入勞動力市場,日均收入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高校和科研機構也在大量培養訓練有素而工資較低的工程技術人員;工業用地也很廉價,即使在上海,每平方米也僅25美元,是吉隆坡和曼谷的一半,是日本橫濱的六十分之一。
因此,中國連續8年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促進了中國制造業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迅猛發展。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的全球份額每年遞增0.26個百分點。2001年我國工業制造品出口額達到2400億美元,鋼、煤、彩電、洗衣機、冰箱、空調、微波爐、摩托車、水泥等產品,“中國制造”均占世界市場占有額的第一名,面向全球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初具規模,進而也就有了“世界工廠”之說。
新世紀給中國帶來了新機會,但我們仍應保持清醒:世界工廠正向中國走來,但距離還很遠。那是因為,第一,經濟總量還很小。英國當年成為“世界工廠”時,制造業產值全球比重達到20%,而我國現在不過5%。第二,企業規模不很大。中國最大的壓縮機廠規模僅250萬臺,而恩布拉科集團的年生產能力高達2300萬臺。第三,技術水平不高。機械產品達到國際水平的不到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4%,傳統產業勞動生產率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第四,開發與創新能力不足。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創新成果的商品轉化率和產業化率分別只有20%和6%,多數行業的產品設計、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基本依賴國外。第五,我國企業大都采取OEM的制造方式,外貿200強中企業出口值有74%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在全球制造業生產鏈上,我國企業只搖蕩在中低端。
顯然,中國要真正成為“世界工廠”還需10-20年的巨大努力,還需實現一次跨越式的發展。從近期來看,最大的機遇是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上海有可能抓住這個絕好的發展機遇,因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首先需要尋求登陸點,而最有希望承接第一棒的是已奠定市場經濟基礎和出現產業集聚現象的長三角和珠三角。但上海能否真正抓住這個機遇,關鍵還在于五條:
第一,迅速改變發展理念和調整發展戰略。上海在1990年代通過“退二進三”重振了城市雄風,現在有必要考慮“二三并舉”。但發展不能走老路,而要有新思路。由于上海的商務成本已高,因而除了通過發揮集聚效應建立綜合性生產基地外,應將重點放在發揮科技比較優勢,建立“世界工廠的研發中心”;發揮區位和交通比較優勢,建立“世界工廠的物流中心”;發揮內外聯系比較優勢,建立“世界工廠的采購中心”;通過“龍頭”地位和綜合競爭力提高,與長三角以及其他地區共同打造“世界工廠”。第二,建設“世界工廠”的中堅力量是民間投資和外來投資,因此有必要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調整所有制結構,對民營經濟進一步催化和扶植,充分發揮其在制造業中的巨大作用。第三,重點發展在21世紀前十年中具有成長優勢的制造業,對于紡織服裝業和家電業等堅決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產業;對于具有國內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如成套設備制造業),積極實施“以我為主”的戰略,通過自身擁有的實用技術、可靠質量、低廉價格和滿意服務擴大市場份額;對于缺乏優勢技術但具有高增長性的產業(如汽車制造業等),可以在引進技術與引進資本結合的基礎上實現自我創新,在學習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集中力量搶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第四,促進金融深化和改善金融服務,以適應中國建設“世界工廠”的需要。第五,構建有利于技術創新的環境,包括完善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制定創新戰略,增加開發投入,增強創新能力,形成網絡式和開放式技術服務體系,建立以大型企業聯合體和骨干轉制科研機構為依托的行業技術開發基地,以及以企業為中心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結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