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客觀認識當前工業面臨的困難
1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在《求是》雜志撰文指出,當前中國工業經濟面臨的困難,既有國際金融危機等外部因素的沖擊,也有工業內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為有效解決我國工業發展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當務之急是要扭轉工業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勢頭,避免生產力受到破壞。
李毅中認為,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發展偏快,重復建設造成一些行業生產能力過剩;二是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承接的國際產業轉移多數屬于低端制造業,缺乏競爭實力;三是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四是產業集中度不高,缺乏行業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市場控制力弱。
就工業企業而言,其深層次問題主要包括產品品種和質量不適應市場和消費者的要求;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生產成本偏高,產品缺乏競爭力;部分企業不符合生態環境要求,污染嚴重;裝備水平不高,更新不及時,技術含量不高;企業管理方式粗放,難以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沖擊等方面。
以紡織行業為例,憑借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紡織大國,但仍然無法躋身紡織強國的行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紡織工業過分追求規模擴張而忽視核心能力培育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在紡織科技方面,我國大多數出口導向型紡織企業目前依然處于全球紡織產業鏈的低端,嚴重依賴“貼牌”出口模式,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長期受制于人,抵御風險能力孱弱。
再如自主品牌建設。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曾經說過,在2006年上海高端百貨服裝市場的品牌構成中,中國大陸地區的服裝品牌僅占12%,港臺服裝品牌占到10%,而國外服裝品牌則占據77%,其他服裝品牌為1%。
工信部最近召開的新聞發布會議指出,受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加上國內經濟生活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交織作用,當前中國工業經濟運行面臨下行壓力加大、增速回落趨勢向不同行業和地區擴散、中小企業困難程度加劇、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影響并制約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四個突出問題。
李毅中強調,面對危機,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更要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充分認識到我國所處的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當前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沒有改變,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沒有改變。
目前,九大產業調整振興政策中,鋼鐵、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已出,紡織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即將出臺。此外,裝備制造、輕工、石化、船舶、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的振興規劃也將陸續出臺。這九大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七成,占GDP的比重超過三成,對拉動GDP,帶動就業,安置農民工有著重要的作用。僅以輕工為例,涉及就業2000萬人,涉農人數達2億。振興規劃是在實施“十一五”規劃過程中間,應對金融危機、扭轉工業經濟下滑趨勢的應急之舉,旨在提振行業信心。
正如李毅中所言,解決當前我國工業的深層次問題要回顧昨天、應對今天和謀劃明天?;仡欁蛱欤褪强偨Y發展成績和經驗教訓,找準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應對今天,就是舉全系統之力,堅決抑制、扭轉工業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保護、發展社會生產力;謀劃明天,就是科學謀劃行業未來的發展,著力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渡過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冬,迎接工業經濟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