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勤之院士:機床行業要有通用的研究所
周勤之院士:機床行業要有通用的研究所
早就對機床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勤之久慕其名,一見之下,卻發現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矍鑠、步態穩健。談起機床行業來,更是字字珠璣,句句點到關鍵之處。
周勤之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靜壓軸承開創人之一,在機床行業的工作時間長達50年。至今仍是上海機床廠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
機床行業到了需要創新的時候
周老認為,現在行業的環境和以前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企業的生產任務繁忙,國家也出臺了數控機床發展的專項規劃。行業中出現了一些創新的舉動,雖然總的來說原始性的創新不多,而主要是以繼任性的創新為主,但畢竟這個行業已經走上了創新之路。機床行業到了需要創新的時候了。
但從行業目前創新的狀況來說,還不太理想。現在我國機床行業的人數不少,達50多萬;產業規模也不小,2005年的行業總產值已經達到了1200多億元;大學科研力量也不少,但是總的來看,我國機床行業的科研力量還是不足,科研人員少,缺乏通用的行業研究機構。
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不少的機床研究所轉制為企業,對于整個機床行業來說,增加了一個機床企業,但是卻造成了機床研究機構的缺失,而且科研所與企業的關系也發生改變,由魚水依存關系變成互相競爭關系。雖然現在國內一些機床企業自己也有科研中心,其中有些還是國家級的研究中心,但是這并不能取代原來的科研機構,目前更需要的是立足于行業為行業服務的機構。當然,從全國的情況來看,也有一些大企業的研究中心的科研開發與創新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機床行業與它們的情況不同,規模較小,企業較多而分散,沒有通用的行業研究機構,很難使行業得到發展。
創新不能完全依靠商業運作
周老在談到中國機床行業與國外同行的差距時充滿信心,他說:“現在從技術來講,國內已經具備生產中檔機床的水平,而對國外高檔產品的趕超也不是沒有可能。”
怎樣縮小與國外的差距乃至趕超國外同行?周老提出了一個三段論。首先,要扎扎實實地做好科研基礎工作。雖然現在行業的技術千變萬化、日新月異,但是對于機床來說,基本的問題還是那么幾個,如主軸、導軌、進給、拉制、剛度、精度等。做好基礎工作,則給開發新機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對科研的基礎知識要下死工夫,來不得半點的偷懶和忽略;其次,無論是一個行業也好,企業也好,都要有一個規劃,既要有短期的也要有長期的,才能有奮斗的目標,就不會事事被動;其三,以前機床用戶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時,先給國內的機床廠做樣機實驗,這樣對國內機床廠技術的提高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是現在機床用戶與機床企業之間對樣機的信息缺乏交流。例如,中國的汽車工業近些年發展很快,但它促進的是國外設備的發展,而對我國機床行業的帶動不大,這當然有機床行業自身努力不夠的因素,但在體制上似乎也有改進的必要,這點值得我們思考。
要實現對國外機床廠的趕超,離不開創新。產學研、企業與高校的合作、企業建立科研機構,國內的許多機床廠都做得不錯。雖然在這些合作中有不少的商業運作成分,這一點不算不對,但創新不能完全依靠商業運作,否則創新是沒有前途的。“國家、政府對裝備行業,特別是對涉及國家裝備安全的關鍵行業,要有一定的規劃,要給予一定的支持,真正讓這個行業實現有人管。”周老的一番話說得語重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