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銅加工業產能利用率逐年降低
2013年,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生產運行總體平穩。10種有色金屬產量首次超過4000萬噸,達4029萬噸,同比增長9.9%。銅加工產業在調整技術結構、產品結構、推動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過熱的投資和快速增長的產能,使銅加工材的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轉型升級已經到了關鍵時期。
2013年銅加工產業總體低效
2013年,我國銅加工產業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產能產量增速未減。2013年,我國銅材產品產量達1498.7萬噸,同比增長25.2%,增幅比2012年增加14.42個百分點,產量增幅最大的省份是山東、廣東、江蘇和江西,江西躍居我國銅材產量第一大省。從產品消費結構上分析,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銅加工材最大應用市場為電力工業用銅線纜,消費量約占銅材市場消費總量的50%。
固定資產投資未得到有效控制。2013年,我國有色金屬加工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03.41億元,占有色金屬工業投資完成額的49.99%,仍為我國投資的熱中之熱,其中銅壓延加工項目553個,完成項目投資525.67億元,比上年增加35.44%,占有色金屬合金制造及壓延加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5.91%。
“十一五”時期,我國累計完成有色金屬合金制造和壓延加工固定資產投資3701.5億元,年平均增幅達44%。“十二五”前3年完成投資總額為7372.9億元,相當于“十一五”5年的兩倍,這說明在目前形勢下,對有色金屬產能擴張的控制并不得力。同時,從投資完成額排前10名的省區中可以看出,產能正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有效解決了區域間的不平衡。
進出口貿易難有起色。據統計,2013年,我國進口銅加工材64.9萬噸,同比減少3%;出口48.9萬噸,同比減少0.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世界發達經濟體對有色金屬需求不足,我國有色金屬出口形勢放緩。短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以及投資方案的制定等,不能對國際市場期望過高,仍應堅持以內需為主。同時,我國有色金屬加工產業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調整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對發達國家的特殊合金、高精板帶和壓延銅箔等高精加工材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
低效運行仍是銅、鋁加工產業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最新數據顯示,加工企業利潤額在有色金屬工業利潤總額中占比較高,但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只有4%。
從整個有色金屬工業全局看,由于國內外有色金屬需求疲軟、大多數品種價格低位震蕩。生產成本要素剛性上升等原因,企業普遍經營困難,虧損面逐步加大,主營業務利潤負增長。但實現利潤方面,情況有所不同,相對而言,國有企業下降,私營企業增長;大中型企業下降,小型企業增長;礦山和冶煉企業下降;加工企業增長。就加工產業而言,盡管從統計數據看企業利潤有增長,但其增幅低于產量和主營業務收入增幅,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實際上在下降。
行業轉型升級是關鍵
原材料價格跌宕起伏,產品同質化競爭加劇,銅材加工費不斷下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蘇緩慢導致市場需求不確定,使得眾多銅加工企業繼續處于微利時代。
“當前,我國銅加工產業發展的希望,取決于外部環境的改善和行業自身的努力,后者是關鍵,是我們自身可以控制的。”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業協會專家馬世光曾表示。
在外部環境方面,期待投資得到有效控制。在銅的應用領域沒有重大突破、市場需求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隨著“十一五”建設項目的逐步竣工投產,銅加工產業投資行為能逐步回歸理性。同時,對一般精度產品的投資建設應予以制約,使產能擴張的步伐逐步減緩下來。
我國銅消費占全球45%,對國際市場銅的依存度高達75%,這推升了國際銅價。而國際銅價及其波動總體上掌控在國際銅業寡頭和投資銀行等機構手中,買賣中是否能獲利,我國沒有話語權。銅加工作為終端消費者在議價方面更處于劣勢,基本上沒有話語權,只能被動接受。高價位及其波動的常態化提高了企業經營風險、增加了財務費用、壓縮了利潤空間,嚴重影響了銅加工企業經營。
在行業自身努力方面,提高產業升級自覺性。提高技術水平和降低制造成本已成為行業共識,企業在技術管理中務必追求精益求精。歐、美、日等有色金屬技術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這一點,對全部工序實行標準化管理,并且通過培訓把標準化的工藝和操作轉化為操作工人的習慣,通過認識的提高確保工序質量。
釋放降低成本方面的全部潛能。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把降低產品成本納入科研工作范圍,二是高度重視資源再生和再生產業建設。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正逐步走上正規和規模化,目前全國再生銅、鋁、鉛再生利用率已平均達到29%,雖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但與“十一五”末期相比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再生產業建設不僅僅是為緩解資源緊張,其在降低加工產品成本和節能、減排方面的積極作用也是十分顯著的,企業要認真解決再生產業存在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