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出口產品檢測費用成機電出口企業難題
記者日前在廣交會琶州機電展館的采訪中了解到,歐美國家給中國機電出口企業下達了一道道“指令”,做不到就進不了歐美市場。所有接受采訪的企業都認為,這些指令會對規范企業出口秩序,加速企業技術升級和優化國內市場起到積極且有效的作用。但是,當企業奮力去達標的時候卻發現檢測費用相當高。
據了解,歐美國家給中國機電出口企業下達的一道道“指令”包括:EPA、DOT、歐Ⅱ、WEEE、ROHS等。這些指令涉及很廣,EPA、DOT和歐Ⅱ規定了摩托車的發動機、行駛安全以及環保水平;WEEE和ROHS則是給中國的8大類機電產品的生產銷售流程作出了詳細的規定。
僅以飲水機、空調等小家電行業為例,為了進入歐盟市場,企業必須通過權威機構進行檢測,才能獲得符合歐盟ROHS指令的“良民證”。按照歐盟的要求,生產企業要生產符合要求的產品,則需要對構成產品的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逐一識別,確保不含有害物質。如電源線的絕緣護套中不能含鉛,冰箱的制冷劑不用鍍鉻的零部件,包裝材料要確保選用無毒、無污染、可再生、易降解的材料等等。
國奇迪電器集團總裁周奇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舉例說,一根電源線有九種物質,企業需要一種一種的去檢測。一項非金屬測試一般是1200元人民幣,金屬測試是400元人民幣。算下來,測試一根電源線需要花費7000-8000元,而且還不知道是否能達標。一個飲水機里面電源線很多,還包括其他的東西,這么檢測下去成本太高。周奇展說,這些成本短期內不得不考慮算進生產成本內。即使上下游企業都能承擔一些,最后也會轉移一部分到消費者身上。
受檢測費用過高困擾的還有中國摩托車企業。據了解,由于中國傳統的摩托車出口市場越南、尼日利亞和中東地區的競爭異常激烈,幾乎無利潤可言,企業紛紛將眼光轉向了歐美市場。山東先鋒摩托車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部長賈學春說,我們是中小企業,但是企業無論大小,面對的市場情況是一樣的。我們必須要跟上歐美的認證,因為我們的主要市場在這里。但是,我們必須去當地才能檢測DOT和EPA。賈學春告訴記者,平均一款車的檢測費用至少需要1萬美元。先鋒公司去年通過歐盟檢測的有18款車,通過美國檢測的有12款車,如此算下來,光檢測費用就已經有30萬美元。而剛從事摩托車出口企業沒多久的先鋒公司2005年的出口金額不過500多萬美元。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法律專業人士認為,就歐盟官方來說,并未將達標監測組作為硬性規定,且歐盟對進口的機電產品是在市場上進行抽檢。中國出口企業通常是應歐洲進口商的要求而做出檢測,然而在歐洲,這樣的檢測機構大多是私人的,價格較之國內昂貴很多。這位法律人士建議,企業可和進口商方面進行協調,能夠在國內做的檢測就在國內做,選擇可靠但并非頂級的檢測機構,能夠降低一些檢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