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沖擊并購激情
"新規讓我忙瘋了!不過我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前一陣還錙銖必較呢,現在好像一夜之間感情增進了不少,下周能簽好幾單合同。客戶都要求盡快簽署文件,加速close deal(完成交易)。"一個在PE(私人股權資本)公司工作的朋友電話中告訴我。
進入8月以來,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話了。自商務部《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規定》(以下簡稱"新規")的各種版本通過各種渠道在業界非正式流傳開始,一系列交易開始和這份文件搶時間。
有人歡喜有人憂。湖南一家企業老總來電時顯得憂心忡忡。他的融資項目仍處于前期方案設計階段,"新規對我們的項目會不會有很大影響?畢竟我們是行業排名第一的國有企業,在當地影響力也比較大……"坦白說,在新規面前,我也沒有十足把握。因此,在探討融資方案如何與新規匹配的同時,我只能半開玩笑地安慰他:"應該影響不大。你們公司所處行業又不會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不過,到底哪個行業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我也搞不清--企業也算不上中華馳名老字號。莫非你一直沒告訴我,你們食堂是某馳名秘制咸菜的專利所有者,或者公司貿易板塊涉及布鞋、綢緞,有這樣的老字號?"
玩笑輕松,但新規引發的行業焦慮已經通過各種商業現實顯現出來。去年外管局"11號文件"引發的風波,剛剛被"75號文"稍稍平緩,新規又把大量投融資項目參與方的腦神經繃得如同拉緊了的橡皮筋。在外資并購這一經濟領域中最開放、最外向的環節,新規到底是開放還是保守,背后有太多的想象空間。
業界流傳,商務部的修訂原意是進一步開放,推動外商投資發展。但由于近年來外資大型收購引起諸多國資流失、壟斷和經濟安全的爭論與質疑,加上來自社會各層面的壓力,導致新規草案在審批問題上"收緊口袋"。具體表現在對經濟安全、民族品牌和紅籌模式增加了諸多限制。從監管角度看,新規中很多新的條款是對過去一段時間外資并購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的修正和預防,是非常積極而且必要的。但從操作方面來看,新規仍然有很大的模糊地帶和具體執行窘境:如何厘定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產業?如何管理那些雖然在法律上不是馳名商標或中華老字號,但在行業中絕對領先的項目?在操作過程中,關于紅籌模式,過去根據審批權限,大部分項目可以在市區級政府獲批,而現在權限集中在商務部,后者能否承受如此巨大的工作量,項目審批時間還有保障嗎?
從操作角度來講,細則制訂不清,有時候不但解決不了原有痼疾,反而會被利用制造更多"操作空子"。近年的一些調控政策,一方面給人感覺一刀切,不考慮中國這個龐大經濟體的多元性、區域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感覺忽冷忽熱,好比大家支上火鍋剛吃到頭上冒汗的當兒,邊上就有人開始一盆盆潑冰水。雖然在這樣的就餐方式下能堅持下來的都是硬漢,但其免疫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甚至已經落下了病根,遲早會發作。
剛剛又接到個投行朋友的電話,提到最近遇到幾個案子都是民資主動尋求國資并購。"明顯感覺到'國家隊'高歌猛進,出現新一輪'國進民退'。民資進入不了國資,現在外資也進入不了國資,下一輪該是打國內聯賽了,感覺像經歷了一個輪回。"朋友在電話里面感慨。"建議你找個一線城市,把當地所有國企打包組合為大A集團,進入世界500強前50名沒問題,應該是你職業生涯巔峰之作。"我調侃式地回應他。
不能否認,中國經濟在自身高速發展擴張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企業資本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但是否應該運用或如何運用行政手段來影響市場價格,如何在中國經濟進程中保證在充分利用外資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要求下,保持中外資經濟、民營經濟和國有資產多元健康平衡增長,可能是在未來數年間一直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必須跨越的難題。(作者 王王月 系凱洛格管理咨詢公司副總裁)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