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船舶工業實現百億元跨越
據江蘇省海事局連云港局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連云港市灌河預計將有37艘新建船舶下水,其中萬噸級以上船舶將達29艘,下水船舶艘數較2008年增長311%。
連云港市副市長施炎告訴記者:“連云港灌河沿線船舶制造基地初具規模,呈現出集群發展的勢頭。連云港造船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新跨越,2008年造船業實現產值近百億元。到‘十一五’末,灌河船舶工業園將達到300萬載重噸生產能力,形成全國知名的中小型船舶修造基地。”
集聚效應顯著
船舶工業具有技術先導性強、資本與勞動力密集等特點,同時,也是航運業、港口業、漁業、海洋工程、軍工海防的重要基礎。因此,無論國外還是國內,船舶工業常常被作為沿海城市發展臨港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戰略重點。
連云港的船舶工業起步較晚,在2006年5月灌河恒成船業第一艘萬噸輪建造開工之前,近海船舶制造企業僅有1家,內河造船企業只有5家。造船總噸位2.4萬噸,在建最大船舶僅5000載重噸,年造船僅數十艘,產值僅幾千萬元。
2005年底,浙江季氏船業負責人季小斌來到連云港當時還是蘆蕩一片的灌河口。一番審視之后,季小斌當即停止了其在外地剛剛開建的造船廠,攜4億元進駐連云港灌河沿線。2006年5月,第一艘萬噸輪在連云港恒成船業開工建造。
恒成船業總經理季小斌告訴本報記者:“選擇到灌河投資,我們看中的是灌河-10米的深水岸線。”隨著國內造船產業的急劇興起,長江沿線及東部沿海的優良岸線變得十分稀缺,恒成船業原定的臺州造船廠是一片灘涂,僅拋填造陸每畝就高達50萬元投資,相比之下,灌河岸線的優勢不言而喻。
灌河開發一經推出,灌河優質岸線就吸引了國內諸多造船企業的關注,但當一批批項目和資金紛至踏來時,灌河半島臨港產業區卻并不急于承攬。對此,灌河半島臨港產業區主任掌文勝告訴記者:“我們35公里的灌河岸線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著眼于未來,我們必須高起點開發、高層次運作。”
2006年8月,連云港市灌南縣與中國通用集團簽訂灌河開發戰略協議,成立灌河投資發展公司,借助其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相繼引進由中國500強企業紅旗電纜集團投資8.5億元的7萬噸級以下造船廠、總投資5億元的環球造船廠,迅速啟動灌河船舶工業園建設。
在此基礎上,灌南縣瞄準“中”字號的大企業,經過多方不懈努力,繼成功引進中港集團在灌河大咀碼頭投資2億元,興建亞洲最大的混凝土預制、鋼結構件制作項目以后,世界500強的韓國珂司克、美國博龍和中國石化集團、中交集團等一批“國”字號造船項目紛紛落戶灌河半島。截至目前,船舶工業園已進駐恒成船業、紅旗船業等十家造船企業,總投資額近百億元。到“十一五”末,灌河船舶工業園將達到300萬載重噸的生產能力,形成全國知名的中小型船舶修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