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一產權大市場建設備忘錄
海口會議的召開堪稱中國產權市場的一座里程碑,注定將在產權市場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月22日,多日連綿細雨后,海口的天空盡管尚有些陰霾,但已經出現了放晴的跡象。就在這一天,位于海口西海岸的海南新國賓館的一間會議室里所流露出來的信息,卻足以使得中國產權界人士的心情提前進入晴天。
這次由國務院國資委主辦的全國企業國有產權管理暨產權交易機構工作會議(以下簡稱海口會議)為期三天,參會人員接近200人,出席會議的除了國務院國資委的李榮融主任、李偉副主任,還有省級以上國資委分管產權工作的主要領導,尤為特殊的是,被認定具有企業國有產權交易資格的46家產權交易機構的主要負責人也在與會名單之列。
專門就某一具體工作領域召開如此大規模的會議,這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歷史上尚屬首次,而且規格之高也屬罕見。李榮融主任、李偉副主任兩位主要領導同時蒞臨會議,足以突顯國資委對產權管理工作和產權市場建設的高度重視。
與外界的猜測不符,海口會議并沒有聚焦于管理層持股等話題,而是一個類似于產權管理工作的年會,主要議程除了交流經驗、部署工作之外,還就即將出臺的《關于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關于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有關問題》、《關于企業國有產權管理信息報送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的內容進行了討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還吹響了建設全國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的號角,中國產權交易行業協會的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無論從會議的內容,還是會議本身透露的信息來看,海口會議的召開都堪稱中國產權市場的一座里程碑,注定將在產權市場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四座里程碑
“產權市場是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政府高層官員首次作出這樣的表述
河北省產權交易中心總裁王彪一再提醒《上海國資》留意李偉副主任發言中的一個細節。
“‘產權市場是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偉在發言中有一句這樣的表述。這是第一次從政府高層官員的口中說出這樣的話來,這意味著產權市場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政府的認可。”
此前,盡管也有這樣的言論,但大都出自學者或產權從業人員之口。即便是一向支持產權市場發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也是從經濟學家的角度進行呼吁。因此,稱海口會議為里程碑并不為過,在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史上,這應該是第四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時刻。
海口會議之所以能夠與前三座里程碑比肩,除了第一次官方認可其多層次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外,在一再強調加強監管和規范之余,會議還提出了建設全國統一的產權市場這一目標,產權交易行業協會也是呼之欲出。
用李榮融的話說,“前兩年是打基礎,今后是上臺階”。
建設統一產權大市場
在提及“上臺階”的工作安排時,李偉明確提出了建設全國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這一目標
“李榮融主任在講話中用了‘上臺階’一詞,這是很少見的。”國務院國資委產權局局長郭建新提醒與會代表注意。
其一層含意在于對于這兩年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的監管和產權市場的規范表示認可,另一層含意則是對產權市場的發展寄予了更高的發展目標和期望。
這兩年來,隨著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建立,各級國資委在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大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的工作力度,在加強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管和促進國有產權有序流轉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管初見成效,產權交易市場在規范中發展。
3號令及其配套文件的出臺,標志著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監管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進場交易”制度為核心的統一制度。這使得企業國有產權轉讓行為得到了有效規范,產權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逐步發揮。
一方面初步形成了統一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管制度。3號令及其配套文件陸續發布后,各地通過政府令、政府辦公廳轉發、相關部門聯發等多種方式明確了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管的制度要求,并對操作規則和政策要求進行了規范銜接與修訂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國統一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管制度。
此外,對產權交易機構的選擇確定工作基本完成。截至2005年底,各地國資委選擇的具有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業務資格的產權交易機構為64家。
另一方面,進場交易制度得到較好的落實,進場交易的效果也逐步顯現。據統計,2005年,京津滬三家產權交易機構轉讓企業國有產權3622宗,成交金額1080億元,與資產評估值相比增加64.7億元,平均增值6.4%。其中,競價交易項目增值率達24.8%,約有四分之一的競價交易項目增值率超過40%。
至于下一步的“上臺階”,規范依然是最強音。
主管產權工作的李偉副主任對規范和發展產權市場提出了四項要求:要進一步做好產權市場和產權交易的基礎工作;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產權交易制度;要進一步提高進場率和競價率;要進一步加強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的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及“上臺階”的工作安排時,李偉明確提出了建設全國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這一目標。一時間,統一,成為海口會議上最熱門的字眼之一。
在會議上,在國務院國資委的安排下,湖北省國資委的鄒順明副主任介紹了以“五個統一”原則整合湖北產權交易市場的經驗。其中不難發現國務院國資委心目中全國統一產權交易市場的雛形。
所謂的“五個統一”是指統一監管機構,全省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統一由省市兩級國資委按照管理體制進行監管;統一信息發布,全省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信息統一由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通過《湖北日報》、《中國證券報》和中心的信息系統對外發布;統一交易規則,統一執行《湖北省國有產權交易規則》;統一審核鑒證,國有產權交易成交鑒證書由省國資委監制,由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統一發放;統一收費標準,全省產權交易收費統一執行由省物價局批復的標準。
如今,湖北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為龍頭,9個分中心為節點的區域性統一產權市場的格局。
“其作用不僅是1+9=10,而是大于10,放大效應極為明顯,” 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主任何亞斌指出。2005年湖北產權市場交易量、交易額出現了爆發式增長,較上年上升51%和67%。
而且成交率、競價率,尤其是增值率都有明顯提高。何亞斌舉了個例子。湖北十堰的一個賓館評估值3500萬,叫價5000萬賣了三年都沒有賣出去,結果去年通過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這個平臺賣了7000多萬。
由于區域性差異,全國統一市場不大可能完全照搬湖北的做法。但是,按照李偉的說法,至少要做到統一的監管機構、統一的交易規則和統一的信息發布平臺。
而且,產權市場也不可能統一到證券市場那種程度,在全國統一的大框架下,各省的產權交易中心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這主要是因為產權交易和股票交易不同,股票實際上是一種標準化、單位化的虛擬合約,而每筆產權交易都是非標準化的,而且涉及的方方面面因素極為復雜,例如職工安置、債務債權處理等。而產權交易機構在處理本地產權交易時具有先天的優勢。”廣州產權交易所總經理李正希表示。
行業協會已在路上
除了作為行業自律組織指導產權交易行業的規范發展之余,產權界人士也寄希望于協會能夠維護整個行業的共同利益
在海口會議上,與會的46家產權交易機構的負責人被要求填寫一張表格,以推舉10個發起單位,并明確全國產權交易行業協會究竟是采取會長制還是理事長制度。根據這次征詢意見的結果,國務院國資委將組織向民政部申請成立全國產權交易行業協會的工作。而行業協會的成立也將成為產權交易市場邁向全國統一的一個標志。
實際上,成立行業協會的呼聲早已出現。隨著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交易規模的快速增長和參與主體的不斷增多,產權市場面臨的潛在風險也日益增長,規范發展和風險防范,已成為產權市場面臨的重大課題。由于產權交易涉及面廣,產權市場的規范發展,除了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加強規劃協調和監督管理外,通過成立行業協會的方式,加強行業自律,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早在2003年上海召開的產權交易機構老總峰會上,予會人員就提議成立行業協會。作為建設全國產權大市場的重要準備工作之一,予會的20家產權交易機構通過了《關于籌建“中國產權交易機構行業協會”的倡議》,并推選上海、天津、北京、湖北、黑龍江五家產權交易機構組成籌備工作小組。
2005年9月9日在廈門舉行的“規范國有企業改制與產權交易”的高峰論壇上,上海、天津、北京承擔了分別制定行業協會組織方案的任務。而這三套方案已經上交到國務院國資委,不過三套方案在某些地方存在著一些分歧,比如采取會長制還是理事長制度,會員范圍除了產權交易機構是否還應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產權市場中介機構。
在這次海口會議上,會員范圍的爭議被擱后,對于采用會長制還是理事長制度則要求與會機構盡快作出選擇,因為這是申請成立協會時必須明確的項目。
李榮融主任對于即將成立的行業協會寄予了高度期望:“要么不建,要建就要建好,希望協會能夠成為中介組織的樣板。以前國內的行業協會大都具有強烈的行政色彩,是‘二政府’。產權交易行業協會不能這樣,一定要按市場化的原則來操作。”
實際上這一原則早已明確。
2005年11月,在上海召開的央企國有產權交易試點機構工作協調會議上,與會各方已經達成共識;行業協會的性質應是一個獨立的市場中介機構,接受國務院國資委的管理,既服務會員,也管理會員;行業協會的宗旨應是一個服務于國資監管部門、服務于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發展、服務于產權交易行業協會會員的機構。
對于即將成立的行業協會的職能定位,產權界人士心態較為復雜,既希望能夠充分體現服務意識,又不希望協會越俎代庖,管得太寬。
“協會應該做一些總體的、框架性的工作,例如制定行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行業行為規范,此外,可以促進會員之間的信息交流、經驗分享,還可以組織培訓專業人員,提高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海南產權交易所總經理裴東平認為。
此前,在諸多行業協會中,證券業行業協會被認為是最為成功的協會之一。而與會的產權交易機構老總們建議不妨參考其組織架構和職能定位,但也不希望完全雷同。
“和證券市場不一樣,產權市場的區域性特征特別明顯,各地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產權市場的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希望協會在制定規范和措施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地區性差異,最好僅僅出臺一些原則性的東西。”山西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劉勝指出。
除了作為行業自律組織指導產權交易行業的規范發展之余,產權界人士也寄希望于協會能夠維護整個行業的共同利益。
例如收費,目前各地產權交易機構的費率差異極大,上到2%,下到萬分之一,什么價碼都有。這既不利于產權市場的規范和發展,也不符合產權交易機構的自身利益。
“并不是我們不愿意收,而是收不上來。收多少并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的,而是當地政府說收多少,我們就只能收多少。”某內地省份產權交易中心的總經理抱怨說。
去年年底的最后一天,他們做了一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的業務,總金額高達8.1億,但是只收到了8.8萬元。而差不多同一時間,沿海某市的產權交易機構做了一筆總金額近10億的大單,收費卻高達數百萬元。
“我希望協會能夠出臺一個可以浮動的行業指導價,雖然不一定能夠完全參照執行,但是我們至少有一個可以和有關方面商量和爭取的價碼。行業協會應該多做些這樣的工作,這也是維護我們共同的利益。”這位老總表示。
產權市場的前三座里程碑
1988年,武漢企業并購事務所成立,這被認為是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起點。此后的十年間,全國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了上百家產權交易機構。
“從中國產權交易市場出現之初,就是為國企改革服務的。”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副主任方建國介紹說。方建國是與會的產權界人士中資歷最老的一位,早在1993年就參與了天津產權交易中心的籌建工作。
國內的產權交易市場開始向美國的OTCBB市場學習,嘗試建立柜臺交易市場,絕大部分的產權交易機構都開展了非上市股份公司業務。STAQ、NET等法人股交易系統就是當時的產物。
由于市場極度混亂,投機之風盛行,買空賣空司空見慣,甚至“拿張白條都能賣錢,實際上企業根本都不存在了”,積聚了大量風險。最終,引發了整頓和清理風暴。
199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10號文《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于〈清理整頓場外非法股票交易方案〉的通知》,把涉及拆細交易和權證交易的產權交易所視為“場外非法股票交易”明令禁止,成都、樂山、武漢、淄博等一批產權交易市場因此關閉。許多未受累的交易所實際上也處于半關閉或半停業狀態,市場的蕭條令業內人士如今回顧也歷歷在目。
這封“明碼電報”被視為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的第一座里程碑,規范和風險防范意識被牢牢地刻入了產權界人士的腦海之中。
此后,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進入了低潮期。
直到2002年,中紀委在《2002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中明確提到,各地區、各部門都要實行產權交易進入市場制度,拒不執行以上制度的,要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干部的責任。自此,中國產權市場開始轉暖。
“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一細節,我認為實際上這才是第二座里程碑。”某位產權交易機構老總指出。
在某種程度上,中紀委才是中國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和發展的最大推動者,產權市場能夠有今天的紅火局面,中紀委功不可沒。
從2002年以來,中紀委每年都把完善并嚴格執行產權交易制度寫入了工作報告中,并將其視為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的有力措施。
國務院國資委的成立、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召開、3號令的頒布,2003年下半年發生的這三件大事可以被統稱為第三座里程碑。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而流轉離不開交易平臺,這給產權市場留出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和證券市場不同,我國的產權市場一直以來都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和法規體系,除了上海等少數地方之外,可以說產權市場長期處于放任自由、無法可依的境地。而國資委的建立、3號令的頒布則改變了這一尷尬局面。(記者 唐志勇)
來源: 上海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