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高:天極融資千萬用于收購
新浪科技訊 6月19日15點,天極網總裁李志高做客新浪白銀時代,天極網不久前剛剛獲得了來自日本的投資,李志高總裁就此與新浪網友交流,他認為此前天極網的發展過于保守,從2006年開始,天極將通過收購來加速發展,剛剛融到的1000萬美元將全部用于收購。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白銀時代邀請到的是天極網的總裁李志高先生。網友除了可以通過電腦訪問新浪網,還可以通過手機訪問新浪網,在移動過程中關注聊天的全過程,手機新浪網的網址是3g.sina.com.cn。
下面先請李總給大家打聲招呼。
李志高:新浪的各位網友大家好,很高興來到這兒借助新浪這個平臺跟大家交流。
主持人:這次聊天的主題事關天極網不久前的一個融資。融資其實大家都比較關注,5月27日下午還給李總打過電話,可能剛剛簽署這個合同。我想知道關于融資,能不能先請李總簡單給我們介紹一下大概的情況。
李志高:其實從天極網來說,融資是非常少的,歷史上是兩次,第一次是在1999年底,天極網剛剛成立的時候,當時是第一次。這次是第二次,大概隔了6年。其實過程也挺簡單的,一個不能叫我們融資,是一個湊巧。因為1月份的時候,日本IMPRESS到我們公司來,拜訪我們,向我們洽談一些業務合作,怎么開拓中國市場。認為中國市場很不錯,天極網做得也還可以,能不能通過先投資,成為股東以后再談業務合作可能比較容易了。后來在2月份跟公司董事會匯報了一下,公司董事會認為可以接觸,4月份的時候簽的協議,5月底資金就到位了,整個融資也就完成了。大概就這樣簡單。沒有多少故事可講。
主持人:應該說這個過程很迅速,可能雙方有比較多的共通點。不過由于IMPRESS的業務沒有進入中國,很多網友不太了解,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公司?
李志高:IMPRESS在日本IT行業是很有名的,是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的上市公司,做IT和出版行業,是做音樂行業,是在日本最大的IT網站。正如這樣,認為中國市場發展非常快,希望到中國市場來發展。就像主持人說的,在中國互聯網這個行業,它從來沒進入過。實際上它在紙媒體出版,去年跟中國人民郵電出版社合作,出版IT圖書,已經有些業務進來了。某種程度上說,雖然IT網站沒進市場,但是IMPRESS的文章中國讀者已經讀過了,中國很多IT網站都大量轉載了IMPRESS的文章,只是在它看來沒有跟它簽協議,也沒有付版權費,這一點他們也覺得中國大量的人在看他們的文章,是他們挺郁悶的一件事。確實IT網站沒有進來,但是他們的文章通過中國網站的二次傳播已經進來了。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跟IMPRESS談得很順利,您覺得你們之間最大的共同點或者你們達成合作的基礎是什么?
李志高:可能有三點。這個事情起因是他們找我們談業務合作,談了以后才投資,投資完之后才繼續合作。三點可能非常重要:
第一,中國的經濟發展非???,中國的IT市場非常大。因為IMPRESS是一個日本上市公司,希望進入中國市場。
第二,可能天極在中國做了6年,影響力和服務的產品都還不錯,天極運營得還可以,這個團隊他們信得過。
第三,他們覺得自己進入到中國來建一個網站,還不如跟天極合作可能更快。
可能是這樣的想法,這三點結合起來,現在我們作為合作伙伴,他們非常迫切,實際上談判的過程非常容易,只談了1個月,2月份上報董事會,3月份交流信息,4月份就定了。他們希望天極融資多少錢,他們占多少股份,我給了大家一個價格,他們就同意了,幾乎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就進來了。因為我們也沒有融資的經驗,也沒有資本運作的經驗,因為我是搞技術的,天極公司也沒有CFO,也沒有請中介公司,就這樣把一個商業計劃書給他們。因為他們做業務考察已經交流過,他們的總裁中本先生也考察過,當面跟我們交流,覺得很不錯,看我們的商業計劃書也比較可信,也沒有什么好談判的,就這樣進來了。
主持人:是1000萬美元嗎?
李志高:是這樣。
主持人:占你們多少股份?
李志高:不到20%。IMPRESS是東京主板的上市公司,估計他們會公告,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查查他們的公告,大概投多少錢,1000萬美金占多少股份,為什么投這個項目,上市公司應該是會披露的。有可能已經披露,我看不懂日文所以也不知道。
主持人:你剛才說IMPRESS好像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比如說過了一年或者怎么樣,或者是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業績之后再投多少,或者是達到控股。有沒有這樣的條件?
李志高:沒有,因為二次融資公司,會滿足很多如利益等條件,資本會分批進來。但IMPRESS反而對我們很信任,一點也沒有提出條件,錢一次到位。融資樂觀過程,我們的董事IDG的林總也參與了,這個事完了以后他跟我說,他都沒想到這次跟我們融資都沒有任何條件、這么快,因為這不是一個新的項目,因為我們是一個做了6年的公司,我想還是因為特別看好中國市場和比較看好天極公司吧,可能促使他們很快地下定決心進來了。
主持人:在投資的過程中,IDG沒有給你們一些建議?包括公司的估值或者是投資的跟他們談判的技巧,都沒有給你們建議嗎?
李志高:肯定有建議,因為這個過程IDG是幫了很多忙,因為不是我一個人做事,我做事肯定是董事會要同意,IDG的林總在中間也做了很多工作,所以他們肯定是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但總體來說他們也比較滿意。
主持人:之前天極的股東結構大概是IDG然后是天極集團、《電腦報》、人民日報,這次是哪些公司套現也好,或者是哪些公司退出嗎?
李志高:這次純粹是發新股,沒有套現,《電腦報》、IDG,有傳聞說套現,都是不對的,他們一點都沒動,就是發新股的形式出來的。
主持人:現在IMPRESS是最大的股東?
李志高:不是,最大的股東是《電腦報》,然后是IDG,其次是IMPRESS、美國新聞集團、人民日報。
主持人:現在是五大股東?
李志高:是。
主持人:董事會的結構怎么樣?
李志高:現在董事會還在改組,新的董事會沒有成立,可能每個股東都有董事。
主持人:這個公司在投資之后跟你們具體在業務上會做一些什么形式的合作?
李志高:這次這個公司投資比較積極,天極在發展戰略上需要一批資金做投資,需要對IT業務進行收購,除了我們日常運營的業務發展之外也需要做一些收購的業務,兩條腿走路。第二,其實我們也有營運方面,IMPRESS也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或者是業務合作的機會。因為日本是全球第二大IT市場,僅次于美國,這個日本是在日本做最好的IT網站,所以有些業務值得我們學習和合作,這也是原因之一。
主持人:會在哪些方面做收購?
李志高:天極做IT的網站,還是行業上做IT,能夠加上天極的力量,收購IT的一些業務,包括內容、渠道、好的產品,希望都是我們合作和收購的方向。我們不是把公司收購放在那兒,把流量、銷售量做大的過程,而是收購必須使天極的核心運營力提高,把核心業務整合起來,一定是這個公司的業務跟天極是互補的。第二,我認為我們收購以后,能夠把它的業務跟天極現有的業務很好地整合。第三個條件,適合天極企業文化。這三個互補的、整合的、企業文化基本相似的,我們才能去收購,這也是天極多年來形成這種比較謹慎的不希望收購一些公司放在那兒的一個風格造成的。
主持人:天極之前融資不是太多,這么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回顧天極的發展,您如何評價天極的發展之路?
李志高:六年我一直在天極做,有些事情做得不錯,但是也有一些機會錯過了??傮w來看天極在互聯網里像是互聯網里的傳統公司,發展沒有什么大的波折,比較穩定,當然發展速度也不夠快,是四平八穩的一個公司,跟我個人的風格,可能是跟天極公司的風格有點關系,我是從做紙媒體開始的,在《電腦報》工作很多年,紙媒體運作一步步向前走比較熟悉,不愿意冒險。我們公司從2001年合并之后沒有任何收購和融資,互聯網的發展是一個高速的發展,天極網本身也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沒有長期的比如一年增長一倍、兩倍這種速度。所以,這個時候顯得比較平穩。所以,長期我們認為自己把自己內容做好、服務做好,服務更多IT行業的讀者、廠商,靠我們自己的運營來發展,而沒有走資本發展的道路,紙媒體通常是這樣的。
作為一個互聯網媒體,僅靠自己業務發展這一條路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在今年初董事會做了一個調整,希望今年除了業務繼續高速發展之外,能夠有一些資本運作,能夠加快,在收購并購方面,一部分靠收購、整合完成,兩條腿走路。
這個戰略走進去以后,IMPRESS公司想投資我們才能找到共同點,也很快談成了。實際上在2005年之前,很多公司找天極談投資的問題,我們一概沒有談過,天極沒有考慮過通過融資、收購這條路發展,一直希望自己業務的發展把它做大,看來這個想法是有些問題,所以今年上半年做了一些調整。去年我們根本上都不談投資。天極六年來可以看到沒有人管融資、收購和整合的問題,一直是傳統的業務發展,這是我們的保守和不足。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今年年初開始可能在資本方面,通過互聯網上比較通行的方式來使天極的發展可能走得更快一些。在這個過程當中大概接觸了多少資本或者是公司?能介紹一下嗎?
李志高:實際上今年春節以后,1月份開董事會定這個戰略之后,大概有幾家公司,記不住具體多少,應該是5家以上,跟我們談投資。但我們最快的應該是IMPRESS,當然IMPRESS開始跟我們談的時候,至少另外兩個公司很正式地要跟我們談,要給我們投錢,我都沒有正式跟他們談過。有兩個原因,第一,IMPRESS除了資金支持以外在業務能夠支持,這是我比較看重的。第二,因為已經同意跟IMPRESS了,不愿意再跟第二、第三家談,沒有意義了。
主持人:你可以同時跟幾家談?應該也不算不好的方式吧。
李志高:第一我沒那么多經歷。第二,既然跟IMPRESS談,大家要講誠信,就跟他談,也不錯,沒有必要互相壓價、抬價,不愿意用這樣的手段,也沒有想過這個手段。即使在5月下旬IMPRESS剛結束以后,還有兩家跟我們談,IMPRESS定了以后也沒有關系,他們再加錢,哪怕加幾百萬美金,再跟著投,我們覺得沒有必要,一千萬美金足夠了,畢竟融資很慢,但是法律的手續很麻煩,覺得沒有必要,其實還有幾家找我們談,都覺得沒有必要,這個事完了就完了,大家還是集中精力發展業務。
主持人:現在如果按照公布的數據來看,大概投了一千萬美元,可能股份不到20%,天極市值大概整個估價是5000多萬美元。這個數字是你們公司內部估計還是請外面的人來?
李志高:這次我們沒有請任何中介公司,就是董事會幾位董事碰了一下,差不多這個價格,跟IMPRESS公司也沒還價,他們認為這個價格就行了。
主持人:他們也沒還價,你們后來是不是覺得你們開價低了?
李志高: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一再說我對這個行業并不懂,我們沒有這么多時間做一個商業模式、銷售、利潤、注冊用戶全部做成一個模型做出來,就是憑估計的,這樣人家就同意了。但是不是低不一定,說不清楚,將來發展大了,股東賺錢了,這個價錢不錯。做起來股東不賺錢,也不一定低,也可能虧了,要看以后?,F在的價格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我倒想起來99年底的時候,11月份的時候,天極第一次成立公司跟IDG談,當時就跟林總談。我說《電腦報》準備讓出多少股份,讓多少錢,要500萬美金。林總當時就說,行了,就這么多錢,也沒談價,也沒討論。這次日本公司是一個上市公司,沒有當場說錢,說董事會研究,大概一個多星期以后跟我們討論,就說這個價格,也沒有還價。說明我這個人比較保守,也不喜歡還價,平時買東西人家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
主持人:那這個很吃虧。IMPRESS對整個中國市場的期望是什么樣的?通過天極網很大力度進入中國市場,還是現在只是一個試探的過程?
李志高:因為目前它占的股份不大,沒控制權,公司運營它也不會參與,因為我們公司管理團隊一點也沒有變,它也沒有任何意向派人到管理層。具體是不是中國市場特別好,他有這個概念,還是放給天極這幫人做就能做好。照說1000萬美金也不少,能拿出這么多錢試探?應該說他們的力度也很大,對我們的團隊也比較放心,還是力度比較大。
主持人:應該說在日本的IT產業,我大概了解了一下,IMPRESS和CNET是競爭對手,在國內所謂的IT專業的一些網站之間,有了IMPRESS投資之后,天極會有一些什么樣的想法和目標?
李志高:CNET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IMPRESS Watch網站,但是從日本的情況來看,IMPRESS比CNET做得好得多,這一點值得中國公司學習。CNET進入中國也比較早,在市場運作過程中,天極是比較大幅度領先的。但是2004年CNET突然在中國市場加大了力度,花了好幾千萬美金收購了好幾家網站,確實在2005年給我們的壓力比較大,這幾家加起來,訪問額、銷售量有可能超過天極,也可能差不多,我不清楚??偠灾以谖覀児緝炔空f,天極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CNET,其他性質的公司目前對天極形成不了直接的威脅。
主持人:CNET有沒有想收購你們?
李志高:我不知道。這個進程中間下一步是什么?現在雙方實力對比我不知道,可能天極總體實力略高一點,也可能某些方面他們強一點,也可能某些方面我們強一點,但下一步怎么樣,我還是對天極非常有自信,我相信在中國市場,我們更了解中國市場,如果論國際背景,我們股東的國際背景也很強,而且怎么做好媒體,對IT行業怎么把握,資源上也有優勢。在運營上就比誰做得更好,我相信一兩年之內,我們的優勢會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在中國IT市場的優勢會明顯表現出來,這一點是有新鮮的。當然IMPRESS在日本市場怎么把CNET打敗也值得我們學習。
主持人:天極在資本市場上有一些動作,是不是在業務上希望想擴大和把自己的發展速度加快一些?會不會也有一些資金上的壓力?
李志高:是這樣,天極從2003年開始盈利,一直把很多很多精力放在現有的業務和拓展新業務上,我們拓展所有的新業務都是靠我們自己的利潤來投入發展的,畢竟利潤有限。如果再想做一些更多的收購,靠天極的利潤是不夠的,要花幾百萬美金,我們的能力是不夠的。這次融資以后,既然董事會定了,我們可以做資本融資,可以把拿到的錢全部作為公司的收購,力度會大一些。
主持人:這一千萬全部會用來收購?
李志高:是。
主持人:還是比較大的公司?
李志高:當然我不是收購一個公司,是收購幾個公司,每個公司的股份不是太大,一兩萬美金對我們是足夠的。
主持人:還是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可以在一定的承受范圍之內。你是收購做哪些業務公司,還是更多是在媒體那一塊?
李志高:最好是在業務方面,做媒體我們是比較熟悉了,做一些IT行業非常非常專業,細分得很好的網站,做的第一的,比如IT非常廣,有電腦、通訊產品、數碼產品、家電產品,很多很多,比如某一個產品,就是數碼相機或者是手機,或者是專業技術人員,做得很好的,哪怕是信息化做得很好的,都是我們的方向,比如某一個社區做得非常好,都是跟天極互補的。因為天極畢竟在IT專業上,在很多細分領域并沒有做到每一個都是第一。只要它做得比天極好,有可能我們互補。如果再能在其它方面考慮到整合進來,比較認同天極的發展模式和天極的文化,我們會馬上考慮做一些收購。
主持人:錢已經到帳了,你們有沒有開始跟做的不錯的小的公司接觸?
李志高:剛剛開始做接觸,希望在三季度有一些初步的結果。
主持人:回過頭來說天極的發展,在整個天極的發展過程中,一件比較大的事情是2000年跟ChinaByte合并,當時合并為什么會選擇ChinaByte,在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有沒有達到你們當時的預期?
李志高:這實際上是兩個問題,合并也是我代表天極在做。為什么選擇ChinaByte.com,是倒過來,ChinaByte選擇我們。天極99年底的融資是我們找幾個投資商,像IDG,2000年是ChinaByte找的我們,這次是IMPRESS,也不是我們找的IMPRESS,而是IMPRESS找天極。
ChinaByte為什么找到天極?第一當時天極也是國內做的最大的一個IT網站,也是實力最強,它沒有套現,合并以后就是一個股份的合并,沒有任何套現,天極的發展前景很好。另外,天極的股東當時一個是《電腦報》,一個是IDG,他們可能也比較認可,是這兩個原因,這是為什么跟YESKY合并。YESKY是《電腦報》發展過來的,《電腦報》主要是針對終端消費人群,在針對行業內的人,《電腦報》是弱勢,YESKY在一年到兩年的發展試圖做這樣的嘗試,但做得不夠好。但是針對企業用戶、行業人士、高端的最好的是ChinaByte.com,所以ChinaByte.com網站針對行業高端和YESKY.COM針對行業用戶和低端合在一起是非常好的互補,一個是ChinaByte.COM針對高端,是2B的網站,YESKY.COM是針對低端的用戶,是2C的網站,互補非常好。
但是發展過程中,因為2000年以后,2001年、2002年、2003年互聯網發展得不太好,發展得有些保守,有些措施沒有加強,發展速度中等,跟新浪比差距太大。但跟同行比還可以。最多表現算勉強及格,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吸取教練和不夠成功的地方。
主持人:發展過程中業務整合上面有沒有遇到比較大的困難?
李志高:還是有一些問題,對我來說,當時就我一個,管公司經驗不足,再就是從來沒有碰到一個公司的合并、整合,有些問題處理得還是不是十分妥當,比如說怎么把握好內容建設,怎么把握好兩個公司合并以后的企業文化、融合,怎么把握好一些干部的使用,都還是有些不太妥當的地方。
主持人:現在IMPRESS投資之后,您剛才說它在業務和公司運營上面不會介入?
李志高:對,是這樣。
主持人:它至少從目前來說還更像是一個純粹的投資行為?
李志高:是這樣,所有的股東都對我們日常的經營沒有任何干涉,現在《電腦報》也沒有,IDG也沒有。
主持人:這對你們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因素?
李志高:總體是一個好的因素,因為一個管理團隊應該獨立把業務發展過來,股東首先投資了,資金上已經支持你了。它的一些資源,管理層可以主動找股東商量,把它發揮作用,而不應該由股東包辦。這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公司,應該獨立地發展長大起來。但是,你可以主動地想辦法,找股東爭取支持,而不應該由股東包辦,這是不對的。
主持人:你們怎么看待國內所謂IT專業型垂直的網站,它們發展的前景跟現在競爭的態勢,你怎么看?
李志高:首先我非??春肐T網站的前景,更大一點來說,我非常看好各個垂直門戶的發展前景,各行各業都非常有前景。因為互聯網畢竟是一個個性化的服務,門戶網站雖然會發展得非常快,它會提供很多方面的服務,但是絕對在某一個專業、某一個行業方面,沒有垂直網站能夠做得這么專業、這么細分,服務沒有那么個性化,所以我非常相信專業網站的前途。
從IT來說,IT網站更有前途。因為IT產業,目前是中國一個最大的產業,以GDP來說。那么服務這個行業的網站一定是非常有前途的。目前具體情況來說,中國的IT網站為什么做得不好,比如旅游網站、房地產網站、金融網站,都有做得比IT網站,比天極做得好的,假如目前天極是中國第一、最大的IT網站,比天極還做得好,主要原因是因為天極做得不夠好,應該做的更好的公司,銷售利潤、訪問量比現在應該大得多,但現在做得不夠好。做得不夠好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自己運營能力不夠強,算中等。第二,IT網站確實競爭太激烈,在我看來沒有一個行業的專業網站能夠有IT網站這么多,IT網站可能有十多個,都競爭得非常非常激烈,一旦競爭非常激烈,有時產生惡性競爭,會影響某一個網站的利潤和收益,目前這個局面,再過兩三年,我相信IT網站可能通過合并或者是退出,可能會逐步競爭,IT網站會大大領先,會做成一個非常成功的專業網站,我希望這個網站會是天極,我相信我們的商業價值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主持人:天極在業務上,去年引進美國一個網站Techtarget.com.cn,包括這次跟IMPRESS合作,可以預見他們跟你的業務上也會有會合。通過合作的方式增加天極在業務上的內容,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嗎?
李志高:畢竟天極在中國發展這么幾年還是資源有限,比如美國的Techtarget在美國就做得非常成功,也是CNET在美國一個很大的競爭者,在美國的IT網站中間,CNET是第一,Techtarget是第二,但是Techtarget的發展速度比CNET快。當時我們跟Techtarget談合作,Techtarget愿意選擇天極作為合作伙伴,我們也愿意跟它合作,在中國叫“IT專家網”,是Techtarget的中文版,我們獨家合作。它通過數據庫營銷方式,通過IT專業人士個性化的服務來取得它的廣告收入。所以這個模式非常非常好,在全世界都非常獨特,所以我們合作。跟Techtarget合作,我們是引進資金,沒有業務合作,我們覺得靠自己的業務能夠發展起來,今年跟IMPERSS合作,既要業務合作,也要投資,從這兩個處理方式上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的思路發生了變化。
主持人:天極未來幾年或者是相對長遠的一些發展目標是怎么樣?它的網站定位會是什么?會發生跟現在有些變化嗎?
李志高:天極的口號、理想叫“IT盡在天極”,我們做IT方面的消費者、讀者、廠商以及所有所有的信息化,做所有的服務。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或沒有考慮到超出IT之外的服務,因為IT產業非常非常大,IT網站如果做得好也可以做得很大,至少現在還有很多空間值得我們去做。天極目前沒有考慮走出IT這個范圍之外,至少在短期的一兩年之內不會這樣考慮。
主持人:還會專注在IT這個領域內?
李志高:對。
主持人:天極目前的收入主要是兩塊,一塊是廣告,另外一塊是無線增值。目前天極的盈利情況怎么樣?
李志高:天極的利潤具體我也不好說,中等吧。盈利情況盈利能力是20%左右,但是希望明年、后年利潤率會增高,我們的銷售量進一步增長,目前的廣告增長速度會更快一點,無線的增長速度稍微慢一點。
主持人:構成應該是無線的收入更大一些,暫時來說?
李志高:沒有,大概是一半對一半,可能廣告的利潤還大一點。
主持人:將來會不會有新的收入來源增加進來?
李志高:無線的范圍就比較廣,因為我們做很多產品。廣告的范圍也廣,廠商產生的市場費用都稱為廣告,服務方面,比如做一些專題、廠商的會務合作、白皮書,目前大的范圍在做。明年會有新的收入進來,考慮一些新的點。但是一些新的點,廣告還是收入,比如我們做的電子雜志,收入還是靠廣告,因為定制是免費的。
主持人:現在國內CNET是你們一個比較大的競爭對手,IT垂直網站也好,IT專業網站也好,它的發展格局會是什么樣?您認為肯定有行業的整合發生,將來會是一種什么樣的行業情況?大概是什么樣的整合方式?
李志高:我不好隨意評價我的同行,因為我的同行都有他們做得很不錯的地方。但是總體經過3到5年的時間,中國的IT網站我相信只有兩家,不會超過三家。美國市場比中國還大,美國的IT網站能做得比較大的也就是兩三家,目前大概就是兩家,其它都不行。中國這個市場不應該存在十來家大的IT網站,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接下來一兩年內是很大程度的整合和洗牌,目前就是天極和CNET,其它網站將來能不能獨立發展或者生存下來還是一個問題。長遠來看三到五年可能就是這兩家。
所以,天極實際上的競爭對手只有一個,就是CNET。
主持人:您剛才講從天極整個發展來看可能是一個相對保守、比較穩的一個公司,現在web2.0您怎么來看?以一個老牌的IT網站來講,您怎么看web2.0。
李志高:天極的社區做得比較早,天極不喜歡炒什么新概念。如果現在上天極網看看,天極YESKY推出的群落的概念,是一個特別好的項目,就把很多web2.0所有的功能集合到一個社區里,聊天、BBS、個人相冊、博客等都集合進去了,已經做得相當好了。但是我們在推廣上我們做得不夠,概念上我們沒有大力推我們是web2.0公司。不在于你炒什么概念,而在于你對網友的服務做得好不好。就像一年前還有web2.0網站說我要在兩年之內打敗新浪,現在實際上看,就新浪一個博客頻道就超過任何一個博客網站。不是炒一個概念就行了。目前我估計不是我一個新鮮的模式,或者我能夠打敗新浪就打敗新浪,或者是我一個新的公司能打敗誰就打敗誰,還是你做得業務是不是足夠好,現在看web2.0的網站再也沒有提出能打敗新浪這個口號了。
主持人:您剛才說通過收購加快天極的發展速度,一般收購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因為一個公司加入到另外一個公司,兩個公司融合也好,包括業務的整合也好,都會有風險。經過之前YESKY跟ChinaByte融合,您的能力是不是已經能夠應對這種可能存在的風險?
李志高:我想我肯定不一樣,過了五年了,又老了五歲了,信心更足了,肯定我想處理一些問題的能力更強了,應對鋒線的能力更強了。另外,天極畢竟過了五年,也比2001年的天極實力強了很多,包括管理團隊也強了很多,所以應對鋒線的能力更強了。收購奉獻最大的因素不在于細節怎么樣,而在于公司靠自有業務、自營發展有多快,這是基礎。天極是兩條腿走路,一個是靠自己業務的發展來成長,第二是靠收購來成長,重要性不是一樣的??孔约簶I務的發展,靠運營的發展,重要性遠遠高于收購。前者是基礎,收購只是補充,所以這兩條腿不是一樣粗的。至少靠我們自己運營,靠我們的自有業務的發展,作用會占到80%。只要這個方面保住了,收購的風險也就控制了。所以,前者是一個基礎。
主持人:在人員上會不會也會做一些調整?您剛才提到天極沒有CFO,會不會以后增加這樣一些專業人士來幫天極做一些這方面的事情?
李志高:天極發展這么快,非常缺人,我們實際上最缺的是人,我們非常歡迎對天極的商業模式和發展前景非??春玫母魑挥兄局扛覀円黄鸢l展,我是非常歡迎的,我們確實是非常缺人。
主持人:關于上市的事情,天極應該說也是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公司,上市這一塊你們現在是一個什么樣的計劃?
李志高:確實現在沒有計劃,因為上市這個問題也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也是令人比較興奮的話題,確實沒有上市計劃。我還是堅持這么多年來的觀點,先做業務,也作做到一定規模、一定程度,比如我們的純利潤1000萬美金,這時談上市才是一個基礎?,F在規模太小,上市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或者大家畫一個大餅在這么放著,2007年上市或者是2008年上市,或者是2006年年底上市都沒有意義,現在不是談這個事情的時候。目前我所有的考慮還是業務做多大,發展速度更快。至于將來是不是要上市、怎么上市,瓜熟蒂落,條件成熟了,董事會自然會考慮,我也會考慮的,到時再跟大家交流也有底線。我一直不喜歡什么事都沒做,先炒得大家都知道,不是天極的作風。
主持人: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來說,您預計什么時候會談這個話題比較適合?
李志高:那就問天極什么時候利潤能夠到1000萬美金,我希望是兩年,這是我給自己定的一個指標,希望天極純利潤能夠到1000萬美金。還要一兩年努力做業務,努力發展。我經常聽有同事說上市,上市,有的公司說上市四五年了也沒有上市,有的公司從來沒有說上市,突然一說上市就上市了,這跟公司的企業文化部同。上市不上市不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必需因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必需的因素,還是有因有果,因是業務發展,果是上市,上市倒過來又是業務發展的一個助推器,最終還是要回到業務發展上。所以,這是一個基礎、根本的問題。
主持人:好的,由于時間關系,聊天大概要結束,請李總再跟各位說幾句話,包括對天極的期望。
李志高:現在我聽到很多朋友跟我說天極這個公司太保守了,不做宣傳,行業交流越來越少了。今天新浪能夠給我提供這個機會,跟新浪的網友,中間可能有部分天極的網友交流,我非常感謝新浪,尤其要感謝網友這么多年來對天極的支持,大家多關注天極,多給天極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哪怕是批評,我們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天極下一步會以更好的產品、更好的內容和更好的服務來回報關心、支持我們的網友,自己也從而取得更好的發展。
主持人:希望天極在思路有些轉變之后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本次聊天到此結束。
來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