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走出國門德國建廠:務實還是炒作
全球金融危機已是無處不在,三一集團卻此時在走出國門,去德國建廠。這一舉措,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還是突發奇想的冒進
在金融危機之時,三一集團投資
機械生產大國德國,斥資1億歐元建廠,中國總理溫家寶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均出席簽約儀式,引起中德媒體廣泛關注。許多人都對三一此舉稱贊不已,但也有人對此表示了疑問,三一此時在德建廠,將“生存空間”擴展到德國,究竟是務實明智的舉措還是在炒作?是否有些冒進?
金融危機中投資顯自信
2009年1月29日,溫家寶總理訪德期間,三一集團與德方在柏林舉行了簽字儀式,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與德國北威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簡稱北威州)州長約爾根·呂特格斯代表雙方簽字,三一計劃斥資1億歐元在德國建廠。其實,這不過是舊瓶裝新酒,早在2008年5月18日,三一就和德國政府投資管理局簽署了協議,并在科隆舉行了開業典禮。用一位行業人士的話說,“可能是溫總理去德國,沒什么別的項目了,就把這個拿出來,這其實是老項目了。”
據悉,三一德國公司將設在德國西部北威州的科隆,首期購入的20萬平方米土地,目前已完成土地購置、設計等工作,今年已經開始建設。其中,三一在德國的基地包括一家生產工廠、一個研發中心和一個培訓基地。三一集團副總裁何真臨向《新財經》記者表示,在德國的工廠還是“以生產混凝土泵送設備為主”,而且,“在德國建廠研發的比重超過制造的比重,我們是輕量化制造,實際上是把制造的重頭放在國內,在那邊主要就是一個組裝。”
若三一德國基地建成,公司將可以向歐洲用戶提供銷售、租賃和售后服務,并能提供操作人員的培訓,為三一在歐洲的客戶提供更加完備的服務。據悉,三一德國工廠投產后,計劃每年生產工程機械3000臺,年銷售額達到3.5億歐元,投資大概“六到七年收回”。
在金融危機形勢下,投資1億歐元,這成為目前為止中國在歐洲最大的一筆投資,因此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工程機械行業人士李銀表示,“這次簽約,表明三一在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時候沒有放棄這個項目,顯示了三一的信心和能力。”中信證券分析師郭亞凌也表示,“三一還是比較自信。”
“出海”是必然選擇
一位工程機械龍頭企業掌門人一年前曾告訴記者,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近年來獲得了飛速發展,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許多企業大肆擴張,行業產能面臨過剩的危險,為此,必須開拓海外市場。李銀也認為,“前幾年工程機械發展很快,主要是靠國內市場來推動的。”中信建設證券分析師高曉春則表示,“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周期性行業,受國內宏觀政策的影響較大,所以必須‘走出去’。現在出口還很少,今后出口空間還是很大的。”
李銀還表示,“中國企業必須要有進行全球資源配置和整合的能力,企業要真正強大起來,必須‘走出去’,遲早要邁出這一步的。比如日本小松,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肆擴張,二十多年間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的全球老二。現在的機會難得,若抓不住,今后就很難抓住了。三一出去后,可以得到很多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如果三一這一步走成功了,離真正的世界級企業就不遠了。”
除了行業的發展要求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必須“走出去”之外,三一加快國際化步伐還有其自身原因。何真臨告訴記者,三一加大國際化力度,在德國建廠有三個考量,“第一個考量是三一的國際化戰略,三一要用全球的資源提升企業,世界的資源都為三一所用。第二個考量是三一的文化,三一的核心理念是‘品質改變世界’,我們必須‘走出去’,在國內做得再大、再成功也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第三個考量是三一要在2012年實現1000億元銷售額,進入‘世界500強’,也必須要向海外擴展生存空間。”
正是基于這些考量,三一近幾年加快了國際化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績。據三一相關負責人介紹,“2006年三一的海外銷售達到0.7億美元,2007年提高到2.3億美元,2008年達到5億美元,每年基本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長。三一今年的目標是達到7億美元以上。”
三一要在海外市場實現如此快速的增長并非易事,加快海外擴張步伐就成為必須。中信建投分析師高曉春表示,“三一想通過建廠打開歐洲市場,為未來的出口進行一個戰略布局,這是長遠規劃的一部分。盡管現在市場不景氣,但現在建成了,等今后市場回暖,歐洲這個黃金市場就容易打開了。”